一支如椽笔 一幅签名轴
1940年文工会签名轴(凌云 供图)
微微暗黄的纸张,显示出饱经风霜的样貌;星罗棋布的字迹,诉说着抗日救国的往事。周恩来、郭沫若、于右任、邹韬奋、阳翰笙、陶行知、沈钧儒、章伯钧、冰心、老舍……“1940年文工会成立时的签名轴”上的365个签名,见证了当年在党领导下革命进步文化人士的团结一致,彰显出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
站在这幅近两米长的签名轴面前,敬畏油然而生。看着这一个个签名,仿佛穿越了时空,跟着签名轴捐赠者翁泽永(植耘)先生,回忆起当年在重庆的抗战岁月。
巧计成立文工会
1939年10月,武汉失守,以郭沫若为厅长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迁来重庆。国民政府退到重庆后,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面目日益显露,对第三厅的钳制与压迫亦日甚一日。郭沫若几次想挂冠离去,都被周恩来劝了回去。
一方为了祖国选择忍耐,一方却步步紧逼。1940年9月,蒋介石突然下令免去郭沫若第三厅厅长职务,“调升”他为政治部部务委员。名义上是“升官”,实质上是“架空”。目的是逐步排挤第三厅中的进步文化力量,而又不引起中外舆论界的责难。同时,蒋介石又第三次通知第三厅的工作人员加入国民党。消息一传出,大部分第三厅的工作人员纷纷表示要与郭沫若同进退,提出集体辞职。新派来的厅长何浩试图用甜言蜜语“挽留”大家,却遭到了冷冷地拒绝。
此时,周恩来想到一个巧妙的策略。他分别去找了蒋介石和政治部主任张治中,说:“这些爱国文化人士为抗战而来,致力于抗日宣传有什么不好?你们不要,我们要!我们请他们统统到延安去!”这下蒋介石慌了,几天后,他便召见郭沫若、阳翰笙、杜国庠、冯乃超、田汉等,说:“现在是国家用人之际。你们不能离开……我们想另外成立一个部门,还是由第三厅的人参加,仍请郭先生主持。”
郭沫若等向周恩来汇报了情况,周恩来说:“就答应他们吧!他画圈圈,我们可以跳出圈圈来嘛!挂个招牌有好处,我们可以用它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展开我们的工作。”蒋介石下令另组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工会),作为学术研究性质的团体,文工会仍归属政治部,并仍有郭沫若领导,除一部分在党的安排下转移到其它岗位工作和少数自行到它处任事外,其余四五十人都进了文工会。
抗战演讲聚人心
1940年7月,郭沫若在赖家桥草拟了“文工会组织大纲”。10月,文工会具体筹建工作基本就绪。11月1日,文化工作委员会在重庆通远门官府街七号正式成立。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要造一个声势,以显示我们的力量”。11月7日晚,在纯阳洞中国电影制片厂的“抗建堂”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招待晚会。当时在重庆的文化界知名人士,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出席这次招待会的宾主共四百余人,张治中、周恩来代表政治部,郭沫若代表新成立的文化工作委员会频频举杯祝酒。晚会上,张治中即席发表演讲,盛赞笔杆之功,他称郭沫若的一支如椽大笔足堪横扫千军!
立法院院长孙科第二个讲话,他说中国有两句古语:一句是民以食为天,一句是大军出征粮秣先行。“说明无论在平时或战时,粮食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当前粮食问题很突出,文化人生活清苦,老百姓生活尤其艰困,但最后胜利必属于我们,我一向深信不疑,但要坚持长期抗战,我们应好好研究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
接着讲话的是沈钧儒老先生。他说:“抗战开始全国出现一片团结一致抗御敌寇侵略的新气象。但随着战局的推移,各地不断发生不愉快的磨擦事件,使亲痛仇快!因此,只有继续保持全国团结才能保证长期抗战。而要团结,最重要的是相见以诚。特别是当政者尤应开诚布公、以信昭人。”
最后,郭沫若致词,“抵抗日寇侵略确实既要用枪又要用笔,必须枪与笔相配合才能战胜强敌。”“今天我们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就是要组织起一支队伍以便更好运用力量同大家一起战斗!当前分裂投降的危机依然存在,我们一定要坚决加以揭露和反对,一定要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坚持抗战直到最后胜利。”
郭沫若的讲话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田汉、老舍、洪深、马彦祥等同志先后登台,慷慨高歌救亡歌曲、川江号子民谣独唱、京韵大鼓、京剧清唱、诗歌朗诵等节目一个接一个。最后又演出了一个独幕话剧、放映了一场电影。
众星拱月签名轴
招待会上,筹办人员事先准备了两张宣纸,组织与会者签名。周恩来走到签名桌,招待人员马上递给他一支毛笔,并请他把名字签在前面。但是一向谦虚的周恩来,提笔把名字写在了最后面。
可惜的是,签名的桌子只有两张,同时进出的与会来宾比较多,有不少人漏签了,如张治中、邓颖超、董必武等。经统计,当天在签名轴上留下完整签名的有327人,签名无法辨认的有9人,名字不完整的有29人,总数为365人。
三百多人签名后,就将两张宣纸裱在一起。当两张宣纸接在一起,周恩来的名字恰好在横轴的正中,形成众星拱月的布局。这虽是巧合,却正表达了众人的意愿。在裱成横轴时,郭沫若加题“政治部招待陪都文化界新闻界晚会来宾提名”和“廿九年十一月七日于纯阳洞电影制片厂”两行字。
12月21日,郭沫若再起兴致,赋七律一首:“四百余宾聚一堂,水银灯柱竞辉煌。慰劳血战三杯酒,鼓舞心头万烛光!笔剑无分同敌忾,胆肝相对共筹量。醉余豪兴传歌曲,声浪如涛日绕梁!”
与此同时,田汉也诗兴大发,在横轴后面题了一首七律:“紫电银涛发四檐,一时群彦见毫纤。果然酒令如军令,敢说抢尖逊笔尖。天下几人锅有米?川中今亦食无盐!诸公且尽盈杯绿,好为民问达苦甜。”
后来,《签名轴》一直悬挂在重庆天官府街七号文化工作委员会楼下中厅里,另一边悬挂了田汉手书的一幅“顶天立地”的行书大中堂,这幅行书气冲霄汉。一次,周恩来来到文工会,他看到了郭沫若和田汉补题上去的两首诗,以赞许的口吻说:“郭先生的‘笔剑无分同敌忾,胆肝相对共筹量’这一联好!”又说:“寿昌的诗更富感情,‘天下几人锅有米?川中今亦食无盐’一联道出了人民的疾苦。”
欣赏完诗之后,周恩来忽然想找一找自己的名字,他在轴的最后边找,没找到。站在旁边的罗髫渔笑呵呵地指着轴的正中说:“您的签名不是在这里吗?”周恩来听闻感觉奇怪,罗髫渔说明了原委。郭沫若说:“这正好说明您是我们的领导,我们的核心。”周恩来说:“我算什么,没有党,没有大家,没有人民,我能起得了什么作用?”
1985年,在重庆市博物馆举办的《重庆抗战资料文物展》上,这件珍贵文物首次面世,引起轰动。如今,“1940年文工会成立时的签名轴”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抗战岁月”展厅,静静诉说着那些年群贤团结一致的硝烟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