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11月1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战火纷飞的英雄岁月

□ 本报记者 陈钰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面绣着金色大字的红色旗帜和一根遍布洞孔的枯树桩,默立于展厅。随着博物馆藏品部、文博副研究馆员张蕾蕾的介绍,那个战火纷飞的英雄岁月又在我们眼前慢慢浮现……

 

“一面旗帜”彰显赤子之心

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三分团旗帜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不到三个月,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集结7.5万人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正式插手朝鲜内战,并一路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而一江之隔就是我国的吉辽二省。面对美国的司马昭之心和朝鲜政府的急切请求,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从全局出发当机立断,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0月19日,第一批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开始分别从安东(今丹东市)、长甸、河口、辑安(今集安市)等地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
1950年我国刚结束解放战争不久,国内安定和平的局面让每一个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格外地珍惜。但朝鲜人民在苦难中发来的求助和美国政府炮轰鸭绿江的野心打破了这份安宁。虽然战争意味着流血和死亡,可热爱和平的志愿军战士们为了祖国更加稳定的和平,为了国内百姓更加安稳的生活,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前往朝鲜,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这片陌生的土地。
朝鲜战场上的将士们为了和平与自由浴血奋战,国内爱国青年们也渴望为这场战争赢得最后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组成的慰问团奔赴朝鲜,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的将士。8月29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召开会议,筹组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第三分团(西南分团),召集民主党派人士、少数民族代表、工农业劳动模范、妇女、青年、宗教、归侨、文化教育等40人和文工队23人,电影放映队3人,赴朝慰问。当时西南地区组织的慰问团便携带着这面长195厘米、宽145厘米、红色为底、绣着“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三分团”13个金色大字的旗帜和一些战士们需要的生活物资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前往朝鲜的船只。
9月11日,西南分团从重庆朝天门码头乘船出发,路上的颠簸和疲惫无法阻挡慰问团奔赴前线的决心,轰隆的炮火和惨烈的战场也无法冷却他们的勇气和希望。历经近一个月的时间,他们终于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慰问团成员们为将士们带来了祖国家乡的食物,带来了同胞亲人的问候,也带来了精神的慰藉。
听着张蕾蕾的介绍,我的眼前浮现了这样的画面,当慰问团成员们踏上这片被炮火摧残的焦黑土地,他们目之所见是将士们沾满灰尘的灰黑脸庞,耳之所闻是伤员们一声声隐忍痛苦的呻吟。这样的场景让人眼含热泪,当这面鲜艳的红色旗帜在这片大地上随风飘扬时,每个人的心中都涌动着一股无法抑制的激情。风卷得旗帜猎猎作响,似乎在诉说着一江之隔的祖国同胞们的深切祝福。这面飞舞的红色旗帜,是勇士们的勋章,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为自由与和平抛头颅洒热血;也见证了这些无畏炮火来到战场,为将士们送来关心与帮助的慰问团成员的赤子之心。

 

“一根树桩”传颂英雄战歌

 

1952年上甘岭战斗后遗留的树桩

 

赴朝慰问团第三分团慰问期间,正是联合国军发动“金化攻势”之时,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当时,美国利用联合国召开大会之际,选上甘岭地区为突破口,发起更大的秋季攻势,期望赢取空前的胜利,以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战前美国野战司令官们信心百倍地断言,在多达16个炮兵营的280门大炮和200多架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支援下,这场战斗六天之内就能结束,伤亡不会超过200人。
美军敢放出这样的狂言是因为当时志愿军和美军在武器装备上确实存在很大差距。张蕾蕾告诉我们,当时美军全部使用先进武器,掌握着战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地面部队也全部实现机械化。而志愿军基本上靠步兵和少量炮兵作战,武器装备相当落后,后期参战的少量空军也仅能掩护后方主要交通运输线和进行局部的空中作战,不能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然而就在这样巨大的武装力量差异之下,面对艰苦的作战条件和日渐匮乏的物资储备,志愿军们依旧展现了中国军人坚毅勇敢、无畏刚强的精神力量,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用生命来保卫上甘岭这一军事要地。
1952年14日5时,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在这场历时43天的拉锯战中,据中方统计,参战的志愿军部队依托坑道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先后打退敌军营以上规模冲击25次、营以下规模冲击653次,每一个阵地都决不轻言放弃,创造了坚守防御作战的范例。在这场战役中,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使用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炮兵火力密度达到每秒6发,超过二次大战水平,当时美联社甚至称上甘岭为“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这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就已经让人感到了战争的可怕和敌军的疯狂,然而想到当时志愿军们就身在战场,在这些大炮、飞机的猛烈攻击之下,他们只能用坑道掩护自己,拿树桩当掩体,不禁为之一震。 
1952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三分团一行70人返抵重庆,他们从战场上带回了一份特别的“纪念品”——一根长1.61米,直径0.37米,面积仅2平方米,留有41个弹孔、弹痕的树桩,移交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保存至今。
离开博物馆,激烈残酷的战争画面被广场上来来往往、说笑打闹着的人群所取代,我的心中万分感概。刚才的讲解还在耳边诉说着战争的残忍,眼前原本平常的画面忽然变得无比珍贵可爱。重新感悟那段战争岁月,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稳定安宁的生活。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