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智”夜力坪
2017年9月25日,我背上行囊来到了市级深度贫困乡——丰都县三建乡夜力坪村,成为一名驻村扶贫队员。
两年来,我与驻村工作队员们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并积极发挥政协委员优势,用提案改变山星小学学生读书命运,帮助辍学失学儿童读书,成为我扶贫路上的精彩之笔。
让村里孩子上好学
2017年9月,丰都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干部中抽调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作为一名农工党党员、县政协委员,我主动申请驻村扶贫,但我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年迈多病、孤身一人的母亲。
“你不用顾虑我,多帮帮村里人,自己也要照顾好自己。” 得知我的想法,76岁的母亲转过身悄悄地抹泪。要强的母亲来自农村,儿时为求学,翻山越岭一个多小时,坚持到村小读书,考取护士,读书让她走出了大山并改变了命运。
进村初始,瘦小的我迎着村民们怀疑和期待的目光,开始了驻村扶贫工作。在入户走访中,我发现村民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外出村民难以找到好职业,多在江浙一带从事拆房建房等高危工作。特别引起我关注的是,村委会对面的山星小学每天虽传来朗朗读书声,但村民们却颇有怨言。为此,我进行了明查暗访,寻找症结所在。
山星小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坐落在半山腰上。1997年创办,曾红红火火,但现在只有73名学生,已无能为继。据了解,随着义务教育以及“一费制”的实施,学校收取的学杂费,仅能维持7名教职员工的工资,且学校只上语文、数学主课。此外,收费也较高,每生每学期需缴纳400元学杂费,其中包括28名建卡贫困户及低保、孤困、残疾、特困供养家庭“四类人员”学生。
夜力坪村周围虽然有3所公立学校,但离得最近的也有7公里,停办山星小学困难较大。如何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不重走父辈的老路?
“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必须让村里的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是政协委员,写件提案反映上去吧。”跟驻村第一书记孙思谛商量后,2018年2月7日,我向县政协提交了《关于解决三建乡夜力坪村义务教育的建议》。
该提案得到了县政协、县教委、三建乡政府等单位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到山星小学实地调研,召开提案办理现场会,研究解决方案。当年8月21日,山星小学向县教委提交停止在夜力坪村招生办学报告,县教委立即启动学生转校工作。9月3日, 所有学生全部转至三建乡中心学校就读,学杂费不收,住读生只缴纳500元生活费,住宿费500元减免。
随后,三建乡政府收购了山星小学校舍,投资几十万元改扩建成车间。我的工作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引来山东枣庄烟草公司“东西协作”捐款10万元投入车间扩建,引进重庆市轻舞飞扬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在此开设扶贫示范车间,可容纳40多名村民就业,村民变身“上班族”,在家也能挣到钱。
孩子们下山读书,村民们车间上班,各自踏上新的征程。
帮辍学失学孩子走进校园
夜力坪村义务教育得到了保障,但控辍保学又摆在了面前。村里还有8名辍学失学学生,其中贫困学生7名。
智力残疾的杨雪、杨秀姐妹让我感到心疼。为让杨雪姐妹读上书,我多次带着两姐妹寻求学校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9月,两姐妹在双路镇中心校随班就读一年级。
因厌学而辍学的贫困学生廖伟(化名)让人头疼。他沉迷网游,家中无人能管得住他。为拯救廖伟,今年1月6日,我撰写了《关于帮助夜力坪村辍学问题少年廖伟重返校园有关情况的报告》,引起了乡政府领导的重视,廖伟得以复学,参加了毕业考试,并申报中职继续学习。
为了让贫困孩子不再因厌学而辍学,今年2月27日,我撰写《关于提升乡镇医生、教师结对帮扶建卡贫困户实效的建议》提案,建议实行“大手拉小手”“一对一”“面对面”的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实行师生结对,扶智拔穷根。同时,我积极向农工党丰都支部提请开展“辍学返校学生心理辅导行动”,得到支持,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中。
我为孩子们能上学、上好学的奔走呼吁,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每每想起三建乡中心学校校长张小清那句“离不开县政协委员刘诗英的用心用情”,我至今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