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锡:一块泥巴“陶”了半辈子
◆ 荣昌区第十四届、十五届政协委员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陶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 首届棠城工匠
吴波 摄
一间10多平米的工作室里,一位老人微躬着身子,双眉微蹙,双眸微凝,长满老茧、沾着泥浆的双手不断感触、拿捏、合围,不需要任何模具,一尊纯手工制作的九龙瓶就这样在他的手中逐渐成形。
老人名叫罗天锡,今年72岁,是荣昌区第十四届、十五届政协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陶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首届棠城工匠。罗老戏称自己“天生就是做陶的料”。“与‘土’结缘的这50多年里,谈不上有多大贡献,总算实现了我的理想。”罗天锡半辈子都在致力于将土变成陶,再让陶受世人瞩目。
励志“玩”土 成就事业
1948年,罗天锡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祖辈都是以摄影谋生,不知是耳濡目染,还是骨子里就流淌着满满的艺术细胞,罗天锡自17岁中学毕业后,就被招到当时鼎鼎有名的安富陶器厂当注浆工。那时起,他便迷上了陶器的设计与制作。
“从来没见过那么漂亮的陶器,每件造型都是那么活灵活现,确实太吸引人了。我当时就决定,不管多苦,我都要好好学这门手艺。”罗天锡回忆道。
在当时那个年代,“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一个传统手艺人的顾忌,想学手艺,并不那么容易。挤破了脑袋想学制陶手艺,罗天锡却苦于四处求学无门。
“我经常在厂里捡些废弃的泥料,看周边有什么,我就模仿着做,猫、狗都是我的模特。”头脑灵活的罗天锡便开始了自己的“玩”土生涯。每天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争取去给制陶师傅打下手,从中学习,这样一干就是好几年,他的一颗诚心终于感动了制陶师傅,慢慢开始教他一些制陶手艺。也许是天赋使然,没多久罗天锡便在制陶方面小有成就。
这时,宜兴陶、建水陶、钦州陶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名号在国内外都已经响当当。罗天锡不明白,被誉为“泥精”的荣昌陶有着“红如枣、亮如镜、声如磬”的独特气质,具有千年历史,为啥不能跟这三种陶齐名?
带着这样的不甘心,罗天锡从此刻苦钻研。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次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罗明遥带着学生来到陶器厂实践,罗天锡的天赋得到赏识。“陶器系招生就要招有天赋的学生。”据罗天锡回忆,当时罗明遥看到自己的那些陶器造型,很惊讶,觉得其功底比专业学生都强,一心想将罗天锡招进川美学习深造。虽然最终罗天锡没能进入川美,却所幸得到了教授梁启煜、毛超群等人的无私传授,并先后师从杨学礼、左光文、彭高先、罗明遥等名家。他在安富陶器厂一干就是20多年,历任荣昌陶器厂技术科科长、荣昌陶器研究所所长。
那时的罗天锡已是远近闻名,不仅精通陶瓷工艺,对陶瓷生产各环节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且擅长规模化运作和手工精品制作,始终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作品以造型新颖、挺秀灵巧、装饰手法独特而著称,充分展现了荣昌陶器的特点。
他乡归来 振兴安陶
“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悍声远。”流传几百年的民谣,生动描述了荣昌陶过往的风光。可好景不长,上世纪末,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国有经济体制下的安富陶器厂因经营管理不善,入不敷出,于1999年正式破产改制。昔日辉煌不在,荣昌陶也渐渐衰败沉寂。“陶器厂解体后,工人们都下岗了,设备也卖了,别说是发展,就连这个产业还能不能延续都是问题。”罗天锡痛心、无奈、惶恐。
今后的路在何方?
几经考量,罗天锡答应前往四川成都一家台资企业担任技艺总监和厂长,专攻工艺美术,将一腔热血全部用在了陶器的设计和制作上,短时间内就帮这家企业打开了外销渠道,产品远销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但罗天锡一直牵挂着家乡,以及他的荣昌陶。
在安陶厂解体后,当地陶器产业一蹶不振,随着制陶人才的四处流散与老艺人的先后离世,造型设计、釉料制作、刻花工艺等独特的传统工艺渐渐失传,不能再生的资源——陶土只能被加工成低附加值的酒瓶酒罐,工艺美术陶几乎无人涉足。
2005年,重庆市经委为了发展本地知名特色工艺品种,大量邀请在外地的知名专家回到家乡。“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整个人都蹦了起来。”接到消息后的罗天锡一刻也不耽搁,交接完手中的工作,毅然辞职返乡,重振荣昌陶发展。
“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我要延续那个梦想。”罗天锡回到荣昌便成立了“天锡陶艺工作室”,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出了凤瓶、龙瓶、梅瓶等系列作品,赢得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普遍好评,并在重庆市工艺美术展上连获两个银奖。30件作品在《人民画报》《人民中国》《人民日报》及《大公报》等刊物发表,并荣获10余项国家级、省(直辖市)级荣誉,取得10项专利。
在像罗天锡一样执着的一众“匠人”努力下,荣昌陶逐步形成文化内涵丰富、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完整的陶瓷产业。现在,荣昌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销售到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等国。
薪火相传 不遗余力
如今,荣昌的安富与江苏的宜兴、广东佛山的石湾并称“中国三大陶都”。2012年,荣昌大力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并正式提出建设荣昌陶文化创意产业园,重塑荣昌陶的盛景。
如何助力荣昌陶器产业的发展?面对这样的命题,罗天锡每天都在思考。“我深知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荣昌陶器,是一代一代老匠人薪火相传,艰苦努力换来的,决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断了根。”他利用自己区政协委员的身份,对广富园及安富周边共10余家主要陶瓷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了《关于加强陶土资源管理、促进陶瓷产业发展的建议》,建议加大力度对私挖滥采进行严厉打击,依法管理和合理开发陶土资源,科学定位陶瓷产业发展方向。
在罗天锡的努力下,“硬件”措施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陶器文化传承人培养这个“软件”条件,他也时刻不敢松懈。“我都是70多岁的人了,时间对我来说很宝贵,传承与创新,更要紧的是培养接班人!”罗天锡在研究开发荣昌陶器传统精典产品的同时,开始注重培养接班人,这些年陆续有数十人跟随他学习深造,他耐心细致,毫无保留。
“我招学生有三点,一是要有干这行的天赋资质;二是要肯干,吃得苦;三是干了这行,就要一辈子干下去。”在罗天锡看来,这些外人觉得苛刻的条件都是能将传统陶艺传下去的基石。他说,要做一个真正的匠人,必须保持一颗匠心,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不断推陈出新,为岁月留痕。
“我早已习惯手握这方泥土的感觉,舍不得放下,也不敢放下。”谈到自己的这门手艺后继有人,罗天锡感慨万分,眼里泛着泪花,“我这双手承载了太多老艺人的期望,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把传承中华文明的这份重任扛起来,把陶瓷制造工艺传下去。”
千年不熄的窑火,从汉代燃烧到今天,年逾古稀的罗天锡拿出了全部的精力与热情,为早日实现荣昌陶的又一辉煌期而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