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提升的不只城市品质
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1号提案办理成效追踪
编者按
有一种力量,叫做担当。于政协委员而言,交出高质量的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就是他们的担当。
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期间,广大政协委员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为纬线,以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等重大问题和民生热难点为经线,深入思考,将一条条智慧的“金点子”,写进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里,发出了建言资政“最强音”。
2019年即将过去,委员们的提案办得如何,社情民意信息产生了哪些实效?近期,本报特地组织记者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提案办理情况和社情民意信息采纳落实效果进行了深入采访。
说起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现场办理1号提案《关于强化城市生态修复,促进重庆城市品质提升的建议》的场景,不少委员还记忆犹新。针对提案提出的“强化两江四岸生态修复与城市景观提升深度融合,主城次级河流生态修复与环境深度融合,打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立体公园城市,促进城市品质提升”等建议,市级有关部门积极作出采纳承诺。
这件提案办出了哪些具体成果?近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感受到生态修复带来的不只是城市品质提升,还有市民的幸福感。
巴滨路沿线是重庆主城“两江四岸”重点治理区域之一。记者第一站选择了花溪河入江口湿地公园,这里紧邻巴滨路,承载着巴南人儿时的记忆。如今,这里可谓是“大变身”,重现花溪河畔过去美景。一边是清澈的花溪河,一边是满眼望去的绿植,行走其间,让人心情格外舒畅。
“以前,这里都是土坡菜地,还有成片的烧烤摊,深更半夜都是划拳声,不仅污染大,也给我们居住带来了很多困扰。”家住附近金蓝湾小区的陈大妈说。接过陈大妈的话茬,在这里居住了快10年的李阿姨也感受颇深:“有个公园当然好哟,不仅可以休闲散步,而且站在楼上看出去,江边夜景很漂亮。”
烧烤摊区改成自行车道,滩涂菜地变身公园广场。目前,巴南区18公里的长江沿线已经基本整治完成。放眼主城,类似的亲水空间、观景平台在“两江四岸”越来越多。
“在推进‘两江四岸’风貌治理提升上,我们还依法处置渝中半岛、滨江头排等景观敏感区的体量过大、形象不佳、破坏天际线山脊线的建设项。”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共排查整治“两江四岸”地区“八乱”行为2811起,并大力推进“两江四岸”夜景灯饰提升工程,让夜景“灯光秀”成为新的重庆名片。当前,他们正研究制定两江三桥步道系统及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朝天门大桥品质提升方案。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城市边角地也被绘靓。
“我每天都要来这里锻炼3、4次”“我以前有糖尿病,现在每天锻炼血糖都降下来了,体重也减了十几斤”……在江北区大水井体育文化公园,周边居民告诉记者,这个公园虽然投用时间不长,却给他们生活带来了不小变化。
据了解,这里改造前杂草丛生,无人问津。如今,公园不仅连接了车站和小区,还利用40米的高差,设计了Z字型的无障碍步道,美观又舒适。
“我们将强化主城公园生态修复与城市品质深度融合,打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立体公园城市。” 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增绿添园”行动已取得初步成果,主城区新改扩建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游园等公共绿地项目131个,力争到2022年,主城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