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钱记
婆婆是我们那里孙辈对奶奶的称呼。
小时候,一到寒暑假,最急切的事情就是收拾作业和行李,从百里之外的县城坐长途车回婆婆家。婆婆家在一个闭塞的村里,到最近的集市都要走一小时山路。村里同龄小孩众多,常常一大群人一起捉蝌蚪、捕知了、搬螃蟹……一路嘻嘻哈哈的声音,每天都伴随着夕阳下山才消失。
童年中,记忆犹新的便是每年寒暑假结束,从婆婆家离开的时候。屋外,天色黯淡;屋内,柴火明亮地跳跃。待天色渐白,我和婆婆提着行李,越过小河,走过田埂,直到站在尘土飞扬的马路边,婆婆定定地看我上车,送我离开,同时还不忘拿点钱给我。
小时候,每当收到长辈给的钱,尤其开心。然而,随着时间飞逝,婆婆慢慢变老,我也渐渐长大,拿钱这件事儿,让我有了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从以前的开心,到后来的心疼,心疼婆婆的不容易。所以以后每当婆婆再给我钱时,我都严辞拒绝,却没想到婆婆竟然开始和我斗智斗勇。
一次放假回家去看婆婆,回学校前,婆婆把我拉进小房间,站在衣柜前,踮起脚尖从一件衣服里取出一个小布袋,她缓慢地一层一层打开,然后拿出一沓钱来,有零有整。未等她开口,我马上捏住婆婆探过来的手说:“我不得要,你各人留起用。”婆婆听完有些愠怒:“拿到!我哪里用得到好多嘛!”婆婆的声音早已没了年轻时的响亮,变得有些沙哑。一阵互相推攘之后,婆婆犟不过我,才暂时妥协,还紧皱眉头十分生气地说:“真是越长大越不听话哦。”
我以为事情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却没想到,待我上车出发以后,婆婆给我打来电话,先是问我已经到了哪里,随后掩饰不住欣喜地说:“你检查一下背包夹层,各人好好保存到。”我疑惑间连忙打开背包,翻开夹层,几张百元大钞赫然眼前。电话那头,婆婆欣慰而满足,而我却湿了眼眶。脑海里满是婆婆为了买到最便宜的菜而走遍附近的菜市,常为了便宜几毛钱而大费口舌的场景,以及那个站台上久久伫立的、瘦小孤独的身影。
工作以后,终于可以拿钱给婆婆了,但她却从不接受,每次都找不同的理由搪塞,所以每次我只能从婆婆家离开之前,就把钱藏在她看不到的地方,等我出发后,才打电话告诉她藏钱的位置。
今年国庆,婆婆从成都回我爸妈家,我也恰好回去,才又见上一面。节后我去楼下送她,我刚把她的随身包给她,她就马上里外翻看,眼睛像是要掉进包里,无比认真。一开始我以为是丢了什么东西,还焦急询问,直到婆婆说:“不要给我放钱哈,你现在成家了,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得很,钱留到各人花。”话音刚落,我怔了一下,心里像被巨石击中一般。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会永远替你着想,会永远想着你的“以后”,没有尽头,不求回报!婆婆仔细翻看半天没找到,才安心拿着包蹒跚上车,还不忘叮嘱我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我笑着说好,然后站在原地,看着汽车驶离,一如她无数次地看着我那样。婆婆肯定没想到,我这次没有藏在包里,而是“藏”在了微信红包里。
在我转身回家的那一刻,尘土飞扬的马路、足球场大的车站、婆婆瘦小的身影……从记忆中一一复现,我忽而想到龙应台在《目送》里的那句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所谓亲人间的缘分,或许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