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12月3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专题
版面翻页
专题
04

重庆烟草:在“稳就业”路上贡献力量

丰都县武平乡烟叶收购点,数十位季节性工人正在对烟叶进行分级

南岸老居民区的“三妹烟酒副食店”开了二十多年,店面虽小,但能解决一家人的生计,还让患上白内障的丈夫看到一束希望的光芒

多年来,重庆烟草秉承“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把助力脱贫攻坚、保障改善民生作为重要职责使命,贯彻落实党中央、市委市政府“稳就业”要求,携手劳动者,共同谱写出一个又一个脱贫致富的创业故事。跨越了农、工、商全产业链条的烟草行业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又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总量矛盾长期存在,就业总量维系高位,就业压力不小。烟草行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就业、促就业,为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保障作出积极贡献,是责任烟草的题中之义。

2019年以来,重庆烟草坚持助力脱贫攻坚、保障改善民生的职责使命,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市委市政府“稳就业”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以更实的举措,让更多人因烟草获得就业机会、实现稳定就业,为全社会稳就业贡献了积极的烟草力量。

大户带动 脱贫致富不是梦

“说实话,我从心底感谢王南英。2019年一整年我都在她家里做活路,栽烟、除草、打顶、抹芽,干活儿不出村,还能照顾孩子,每月能收入2500多元,我家的日子过得不再那么紧巴巴的了。”在丰都县太平坝乡中坝村,贫困户程学琼一个劲地感激着。

程学琼提到的王南英,是当地的种烟大户,众人称道的“女能人”。2019年,王南英在前几年种烟致富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烤烟面积达97亩,开办起家庭农场。为适应种植规模扩大的现实情况,王南英加强烟叶生产管理,积极聘请人员在她的“烟叶农场”中务工,以此带动就业。她根据工人的经验和特长,安排进行采收、编烟、装烟、烘烤、分级等具体工作。她常聘劳力10人左右,在采收高峰季节达到40人,整年的用工成本超过了12万元,有力带动了周边贫困户通过就业脱贫。

在我市广大农村,有数以万计的农户通过种植烤烟实现就业,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诗城奉节,家住隆镇川鄂村6组7号的马德云,2019年种植了10亩烟叶,交售完毕后,共计获得3万多元的收入。对于66岁的马德云来说,这样一份收入在农村可以过得挺滋润。同样,在龙桥乡九通村2组,1986年出生的中生代烟农邓小红,2019年一口气种了80亩烟叶,获得近26万元的收入,过上了富足日子。

在彭水县,靠着彭水县烟草公司的技术指导,第一年种烟的新田镇烟农汪洪波实现“开门红”,2019年种植的60亩烟叶卖了近35万元,获得16万元的纯利润。汪洪波乐滋滋地说:“对于我们这样生活在小山村里的6口之家来说,这收入已经非常可观了。通过种植烤烟,我和我的家人对未来有了更美好的期盼。”

作为全市烟叶种植规模最大的县,2019年彭水县持续加力,烟叶种植面积接近7万亩,产值超过2.4亿元,1933户合同种植农户共享了这块大“蛋糕”,户均收入超过了12万元。

作为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叶种植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仅2019年,全市就落实了10936户合同种植农户,涉及全市12个区县181个乡镇723个村。“这10936户合同种植农户,即使以家庭为单位计算,每户至少两人因种植烟叶获得就业机会。”烟叶分公司生产部相关人员表示,1户合同种植农户代表2-3人能获得“就业岗位”,仅种植烟叶这一块,2019年就为超过3万人创造了直接就业机会。

2019年全市烟农户均收入10.37万元,亩平收入3141.3元。在整个西南烟区,重庆率先进入“10万元”时代,在全国仅次于山东、皖南等平原烟区,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烟农收益。

低门槛经营 就业收入更稳定

今年60多岁的赵春生,是南岸区一名普通的卷烟零售客户。1990年,赵春生从八一棉织厂下岗后,先后干过装修工、水泥工,当过棒棒。1999年患上白内障,并最终导致左眼完全失明,右眼只能看见模糊的影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然而,身体的残疾并没有磨灭赵春生对生活的热爱,也没有阻拦他奋斗的步伐。2000年,赵春生经过多方考察后,利用手里的积蓄在弹子石开起了“三妹烟酒副食店”,开始第一次接触卷烟经营。在客户经理的帮助下,如今赵春生的卷烟经营已走上正轨,每个月能给他带来稳定的收入,也让苦难的家庭“翻身”过上了好日子。

相对于其他“生意”,经营卷烟要求的门槛较低,对于缺乏一技之长和年龄优势的群体较为合适。

比如在向巴南区李家沱街道九亩地1号附18号,这个被俗称为“三角碑车站”的地方,今年48岁的黄德霞在人行道上,靠着一个烟柜、两台冰柜、一把遮阳扇、一张小桌子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就撑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从2003年开始,黄德霞和丈夫就来到李家沱经营卷烟。刚开始卖烟时,两口子身无分文,把老家粮食卖光了,才凑了3千元的起步资金。这些年在巴南区烟草公司的指导帮助下,黄德霞如今已经成了巴南区卷烟销售的“行家”,卷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我没得文化,没得本钱,没得技术,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全靠烟草行业给我提供了机会,让我在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了一个正确的职业,端上了卷烟销售这个‘金饭碗’。”黄德霞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重庆烟草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工作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零售许可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卷烟零售实现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

时间回到2019年1月1日,在距离县城82公里的城口县咸宜镇咸宜社区三社,一家名为“钟楼超市”的小店正式获准入网进行卷烟销售。90后老板易立在外打工多年,回到家乡后开了这家小超市。“超市做的是街坊生意,日常由父母经营,小店就是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增加卷烟这个项目的经营,现在每月会增加近3000元的毛收入,占整个超市毛收入的一大半。”易立由衷地说道,正是经营卷烟,让他和家人生活安定了下来。

而就在同一天,全市有21户零售客户获得卷烟销售资格,城口7户,丰都3户,其余11户全部在垫江。市烟草局专卖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2019年全市新办零售许可证20314个,相当于为超过2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已经有17754个零售许可证在2019年投入经营,至少让17754人实实在在端稳了饭碗。目前,全市共有127324个零售许可证处于经营状态,至少有12万零售客户端着卷烟经营这个‘饭碗’。”销售分公司相关负责责人表示,通过发放零售许可证,切实让零售客户获得了就业岗位和稳定的收入。

延伸链条 让更多人受益

2019年11月30日,在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76号——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后门,尽管天气寒冷,但雷进却忙得热火朝天。作为主城首个“巫溪小店”体验店的全职店长,30岁的雷进负责整个店的运营。除此之外,还有10个学生在这里不定期勤工俭学,经常去的人每个月能拿到500元-600元不等的补贴。仅此一个店,就提供了至少11个工作岗位。

2018年11月,由巫溪县烟草公司牵头,烟农合作社主办的“巫溪小店”正式上线运营,一举成为巫溪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并借助“消费扶贫”打通内外市场,使巫溪的农产品不断走出大山、走入全市、走向全国。

事实上,在巫溪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烤烟产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全县上千户烟农和近万人实现就近创业和在户增收。例如,在助农增收进程中,巫溪县金皇农业专业合作社立足产业发展、适应产业转型,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把烟农主业增收和辅业创收抒写成一个又一个传奇。

巫溪县金皇农业专业合作社前身为巫溪县金皇烤烟专业合作社,曾被评为全国行业示范社、重庆市优秀合作社、巫溪县优秀合作社。在助农增收的探索中,金皇合作社逐渐摆脱单一的主业增收发展模式,从“以烟为主、多元发展”到“主业增收、辅业创收”,从单一的专业化服务到现在的五大实体同步推进,让巫溪烟农的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烟农合作社24个,除为烟叶生产提供育苗、采收、烘烤等专业化服务外,还进行肥料生产、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多元化服务。在烟叶生产期间,全年专业化服务平均用工数达到45万个,全市的烟农合作社呈现出了“墙内开花,内外都香”的良好势头。

如今,随着自身产业链的延伸,从物流配送到打叶复烤,从托盘加工到物管服务,重庆烟草为社会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就超过万个,合作单位从业人员在2018年就已经达到231722人。

紧盯“稳就业”助力扶贫攻坚,重庆烟草始终竭尽全力,用行动和成效做出了最好的回应。面向未来,重庆烟草将坚持紧扣大局,心系民生,努力为“稳就业”贡献更多更大更新的力量。 (刘勇军 文/图)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