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信息获采纳
“靶向”治疗内环快速路积水“病害”
重庆内环快速路是我市修建的第一条环线高速公路。这条于2002年建成的公路,发挥着出城高速公路与城内道路连接的作用,是市内最重要、最繁忙的道路之一。
随着城市飞速发展,为适应主城区与日俱增的机动车更快速地通行城市道路需要,2010年,内环高速公路取消收费并修改公路等级为城市快速公路,管理权限也由此移交给市政部门。如今,历经了近10年风雨考验的内环快速路,如何满足更高品质的城市出行需求?民革党员、重庆市交通行政执法总队高速公路一支队主任科员唐伟着眼于细节,在今年9月报送了《建议消除内环快速路中央分隔带积水隐患》的社情民意信息,相关建议得到市城管局积极采纳落实。
呼吁:恢复排水功能 消除安全隐患
因工作原因,常年穿行于内环快速路的唐伟对其路况等再熟悉不过。他发现,每当暴雨季节,内环快速路部分路段便会出现严重积水,对行车安全带来较大影响。
“这都由于当年的升级施工考虑不周。”唐伟说,10年前,内环快速路最初设计和施工主要按高速公路设计标准施工建设,其中央分隔带作用除分隔行驶车辆、减少双向车辆灯光相互影响外,还兼具排除路面积水的作用,以减少因降雨造成公路路面积水。市政部门接手改造后,在全路段中央分隔带两侧增加安装了石制路缘石,然而,路缘石安装中却未预留排水设施,直接导致内环快速路中央分隔带的排水功能基本丧失。受此影响,一旦遭遇大雨以上恶劣天气,内环快速路路面积水易向公路中央聚集,下坡弯道路段更加明显,雨水无法通过石制路缘石中央分隔带及时排出路面,在公路左侧车道形成严重积水,甚至会沿公路左侧向右侧倒灌形成横排水现象。今年6、7月,我市几次强降雨天气,均使东环立交、北环立交、石马河弯道等处左侧车道内出现了因中央分隔带排水不畅形成的严重积水现象。
“据科学研究和道路交通管理实践表明,道路积水对机动车行驶将造成严重安全隐患。”唐伟介绍,路面积水超过8mm且车速超过90km/h时,若车辆转向轮突然冲进积水中,会因积水压力使车轮上浮,车轮附着力严重下降产生“水滑”现象,出现方向盘异常沉重,且左右摆动不易控制,如果驾驶员没有足够准备,容易造成方向失控,甚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为此,唐伟呼吁,及时对内环快速路中央分隔带两侧石制路缘石进行安全改造,恢复中央分隔带原有排水功能,减少因公路排水能力降低造成的路面积水现象发生,消除路面安全隐患。他建议,可间隔一段距离在原有石制路缘石上开孔,降低石制路缘石对雨水的阻挡作用,同时在下坡坡底、弯道等特殊路段,增加石制路缘石开孔密度,并沿公路左侧边缘修建排水涵等,进一步提高排水效率。
采纳:推进综合整治 保障排水功能
收到市政协转送的《建议消除内环快速路中央分隔带积水隐患》社情民意信息后,市城管局高度重视,立即将唐伟的意见建议转交给市政设施运行保障中心,要求认真吸纳并研究整改措施。
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内环快速路原设计为绕城高速路,道路断面设计为单向横坡,路面采取横向分散漫流方式排除路表水。在路堑段汇集于道路两侧边沟内,路堤段排放至边坡,超高段外侧路表水通过中央分隔带流经内侧半幅路面排放。2010年,内环道路实行“高改快”时,为满足道路绿化景观及保洁要求,市政设施运行保障中心在部分路段安装了路缘石,超高路段设置了排水槽,但在遭遇强降雨等天气时,部分超高路段内侧车道短时间有积水情况。
为此,市城管局要求市政设施运行保障中心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重点对暴雨易积水地段进行监测、采取临时有效措施,提高排水能力,消除对行车安全的影响。“2019年,我们已重点对盘龙立交主线段、成渝陈上段(二郎至陈家坪段)、渝遂路大学城隧道口段等道路大弯道处的中央分隔带易积水点加强了日常监测和巡查,并将所有易积水点纳入了防汛预案。同时,采取了在日常时期加强疏浚清掏,暴雨时期安排防汛人员到现场巡查、蹲点值守、疏通、抽排等可靠措施,保障排水能力。”市政设施运行保障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内环快速路全线道路已纳入城市品质提升计划,他们将根据全市统一安排部署,同时结合市城投集团目前正在实施的内环高家花园大桥至西环路段拓宽改造工程,拟用两年时间,分路段有步骤推进内环快速路综合整治。对部分路段还将按照现行《公路排水设计规范》标准,设置地下排水系统,进一步解决积水道路病害,推进城市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