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01月0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副刊 引从白鹿记当年(报告文学)

版面翻页
副刊
03
引从白鹿记当年(报告文学)
□ 作者 周鹏程

巫溪县白鹿镇村景 吕文彬/图

奉溪高速刘家沟段 吕文彬/图

两溪渔火、万灶盐烟之盛景不复存在了,悠远的盐泉却流淌出另一种幸福的生活。

但,幸福的到来却燃烧着一群人的青春。

——题记

在郑兰轩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了一本《巫溪县脱贫摘帽“百日行动”民情日记》,它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郑兰轩,重庆市巫溪县政协信息中心主任。语言不多,在办公室忙碌不停。他说:“像这样的民情日记,我们政协扶贫干部都有,不仅政协有,全县扶贫干部都有!”

巫溪,是巫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地处重庆东部边陲,与湖北西、陕西南接壤,南近长江天险,北临巴山要隘,为“巴夔户牖,秦楚咽喉”。2014年,巫溪县识别贫困村,数据让人触目惊心:150个贫困村!2.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8.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8%,为重庆最高!足见,巫溪脱贫攻坚任务之重,道路之艰。

清代诗人陈镇有诗《白鹿盐泉》:“盐井平分万灶烟,引从白鹿记当年。行郊曾应随车雨,逐野欣逢涌地泉。”这一切已经成为历史,在新时代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县政协帮扶集团帮扶的白鹿镇所辖的香树村、中坝村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冲锋号中谁的青春在飞扬?

夜半三更,周世品依然不能入睡,大官山半腰的风呼啦啦地吹,纸糊的窗户已经够顽强了,却抵挡不了寒冬的侵袭,山风伴随着雪花,在黑夜里狂舞,似鬼哭狼嚎。多年失修的村委会,和许多留守老人有着同样的命运。

这一夜,他想了很多,甚至想到明天一早自己走村入户时能像一只鸟儿飞翔,用快乐问候每一位老乡。但是他不能飞翔,他没有翅膀,他只有一双丈量大官山的脚和一颗立志改变香树村贫穷面貌的决心!他不是神仙,他只是村委会里寄宿的一个被称作“第一书记”的扶贫干部。

这一夜是2017年腊月的某一天。

两年后的2019年11月……

汽车出了县城,沿着大宁河一路前行,并不十分宽阔但路面崭新的柏油马路书写着巫溪的华丽转身,奔腾的河水一路向东,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荆竹坝的巫人悬棺,把历史推向纵深处,把神秘留给逶迤绵延的群山。

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后,前面出现了一幢白色房屋,司机停下车说,香树村到了。这里是新建的村委会,面目崭新,气象活跃。这哪里像深度贫困村?我正在心里嘀咕时,从村委会办公室里走出两位年轻人来,一位中等个子,皮肤黝黑,戴着眼镜,他上前握住我的手说:“欢迎,欢迎!”同行的郑兰轩主任介绍说:“这就是县政协派下来的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周世品。”另一位,高个子,身材略显魁梧,声音宏亮,充满激情和活力,是县政协派来的驻村扶贫干部吕文彬。他们两位都是“80后”,是搭档,都住在新的办公楼里。

就在村委会不远处,即将完工的“五户联建”房呈一字排列,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这些房子为啥要建在陡坡上?

别无选择!

香树村是全县有名的深度贫困村,大宁河畔大山之上,全是陡坡,没有弹丸平地可以建房。村民都居住在缓坡处的山坳里。香树村面积虽然占全镇三分之一,但能耕作的土地少之又少。

“陡坡建房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吕文彬说。陡坡建房,在陡坡上要立很多根钢筋水泥柱,形成“吊脚楼”。

看到又一批贫困户即将搬迁新房,周世品微笑说:“这里是最好的陡坡了,最后的宝地。”这最后的宝地寄托着从山上异地搬迁的村民的希望,他们将把未来安放在这里。

没有土地,他们就借土造地。从外地协商拉一些土到香树村,把一些石坡填起,分给每户村民,以供种菜。生在优越环境中的人很难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艰苦。但是,这种艰苦还是被周世品带领下的村民攻克了。

2017年9月,周世品面临艰难的选择。

领导找他谈话,告诉他单位帮扶了白鹿镇最贫困的一个村,现在要派一个干部下去任第一书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组织上反复考虑,觉得周世品最适合。

这一年,周世品36岁,正是人生风华正茂之际。但是,他当时的家庭状况却是这样:自己的父母均已超过80岁,岳父岳母均已70岁以上,妻子在重庆一所学校任教,两地分居。女儿在县城一所小学读书。四个老人多病需要人照顾,如果他去驻村,孩子、父母谁来照顾?

忠孝难两全。

周世品和妻子沟通后,毅然决定:去!

从那以后,每一天清晨,总有一个小女孩独自从家里出发去两公里以外的巫溪小学上学,足足一年时间。后来,她上初中才去了重庆,去了她妈妈那里。

这个小女孩就是周世品的女儿周宸影。

起初,女儿并不明白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有一天,周世品把女儿带到香树村,和一些村民近距离接触,看到村民们渴望致富的眼神和真诚的态度,女儿也被感动了。年仅10岁的周宸影的一篇作文《父亲》让全校师生感动万分。她写出了父亲为了让香树村早日脱贫摘帽,舍小家顾大家,忍受的埋怨和内心的苦楚。

想起在旧村委会住的一年多,再看看现在的新楼;读着女儿的作文,再视频一下远方的妻子,周世品流露着幸福的微笑。

陡峭曲折的山路,你要传递什么?

香树村难道注定是贫困?

从2017年9月进村那一天起,周世品就不信这个邪!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从现状看,香树村在大山之上,绵延十多公里,山大坡陡,唯一的通村公路狭窄险峻,6个村民小组,仅1个小组通硬化公路,有3个小组全不通路。

为尽快掌握全村贫困户的情况,周世品采取了最笨的办法,一家一户地跑,写在笔记本上,记在心里。全村共95户贫困户,61户未在本村居住,居住本村29户,5户常年外出,户籍迁走的12户。

从二社到一社要5个多小时。一社“回头庙”住着张永祥、张发高、张恒付三户贫困户,还有五保户张永忠、非贫困户张发贵。

三社在东溪河对面的大山上,最远的是五保户贺茂生,64岁,独居,下山来回一趟要大半天。

……

周世品就这样一家一户地走访,每到一户,都在笔记本上标注位置、写清情况。贫困户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村民说,这两年时间里,在大官山上只要你看到一位脖子上挂着大钢杯、肩上背着斜挎包、骑着一辆旧摩托车、总是一脸微笑、行色匆匆的人,叫他周书记,准没错。

就这样,一张手绘地图、一辆摩托车、一个略微显旧的挎包,成了他扶贫路上的全部家当。

第一书记给村民理发,你信吗?

周世品确实这样做了。

他从小生活在农村,做事不怕苦、不怕累。一次,在走村入户时,到了海拔1200多米高的何家坪,发现很多留守老人头发特别长,一些老人自己用剪刀胡乱地剪,参差不齐。周世品一问才知道,这个地方理发匠不愿意来,山高路远,上山下山要一天时间,又赚不了钱,这些老人又嫌路远难得下山上街理发。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长发村”。

见到这个情形,周世品内心很难受。他回去后,马上到县城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学习了简单的推剪技术后,第二天一早骑上摩托车直奔何家坪……

两年来,他一直坚持,有空就去给老人们理发,摆谈。

周世品陆续帮20多位老人义务理发,在理发中,他还帮一些老人跟在外地的子女们进行视频聊天。理发时与村民交谈,周世品意识到村民的不信任是扶贫工作最大的障碍。通过走访,他找到了香树村贫困的根源,接下来就是从哪里开刀的问题了。

村里矛盾最大的是“村级债务”,由于香树村条件恶劣,收入少,过去修村级公路时开支不够,向村民借款,欠生活费、补助和医疗费达35万元。当时的村主任,为了修路,把自己孩子的学费2500元都垫上了,给村里买柴油机。这些债务的形成,说到底,就是因为一个字“穷”造成的。

先从村民最关心的“村级债务”开刀!

债务未清,群众意见很大。2018年5月,香树村进村道路拓宽工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多名群众因为村级债务问题,到工地阻工。

“村级道是基础设施工程,阻工是违法的,道路拓宽了对全村都有好处,大家有问题可以和我说,不能阻工。”在施工现场,周世品耐心地给大家讲政策、讲法律、讲道理。并承诺,自己一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后来半年时间里,周世品对村民提到的债务问题,挨家挨户走访当事人,跟村民耐心沟通,一一核对账目,在此基础上,多次拟写请示报告,申请上级帮助化解债务。

一次,他与原村支部书记在山沟的酒坊连夜清理账目,结束后因为时间太晚,不得不在一茅亭露宿一夜。

虽有山路千重,虽有琐事万般,只要是村民的事情,无论是贫困户动态调整,或者低保清理,抑或林地纠纷,面对村里诸多矛盾,周世品从不推诿,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可喜的是,这件事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得到圆满解决。此后,村民的心齐了,干事有了热情,脱贫的动力就更足了。

交心、聚力、兴业这三个词语在周世品的扶贫路上熠熠生辉。

“周书记态度好,特别关心群众。”这是村民对周世品的一致评价。停电了,何振明正在孵化的小鸡是否受到影响;天旱这么久,何振清几十亩晚熟四季豆严重缺水买了水泵没有;下大雨了,黄祥富没建好的猪场化粪池有没有再次垮塌……这些事,周世品长期记在心上,随时跟贫困户打电话,遇到问题,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协调解决。

贫困户何世明因为父亲宅基地复垦补助资金继承问题,导致银行不能兑付有关款项,周世品知道后,积极与银行和法庭对接并提出解决方案。由于何世明父亲的其他几个孩子都搬到了外地,难以出庭参加判决或者现场司法公证,周世品便让他们录制资金分配的承诺视频,通过微信传给自己,并帮刻录光盘,以作为法庭判决的佐证资料。这样,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事情很小,但往往就是这些小事,加深了干群关系,丈量出了深度贫困村究竟有多“深”!

2019年初,一场香树村脱贫措施座谈会从下午一直开到深夜,几十位贫困户依次发言,谈想法,谈思路,谈优势。

“周书记,我想养猪,但不懂技术,怕养不好。”

“周书记,我想养鸡,能不能帮我联系一下买家。”

……

发展产业一定要把“要群众干”变为“群众要干”,因为只有群众想干的事才能干好。

为抓好产业发展,周世品积极对接,主动向市、县农业部门专家和科技特派员请教,协调组织村干部和创业典型外出考察,促进香树村初步形成种养殖双“3X”产业布局。为摸索经验,周世品自己拿出一定资金试种魔芋、香椿。他对贫困户说:“我先做实验,如果成功了,大家都来发展;如果失败了,风险我承担。”

村里很多贫困户想通过养猪实现脱贫致富,他鼓励养猪大户坚持饲养粮食猪,策划开展认购活动,引导群众筹建腊猪肉加工厂,着力品牌包装。村里种植红小豆、魔芋,为不误季节,种子钱还没来得及收缴,周世品便在朋友那里借了2万元帮大家垫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现在香树村发展了生猪养殖户83户、养羊大户5户,发展中蜂500余群,种植的核桃、魔芋、中药材等也都初步具备了规模。香树村27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

“不要看现在规模还很小,但大家的思想改变了。”站在香树村的山头,周世品目光坚定,他相信,村子只要沿着这条产业路走下去,脱贫致富不是问题。

十二月的乡村并没有什么繁华可见,冬日的暖阳从大官山直射下来,山峰下的中坝村在一片静谧中享受着久违的阳光浴。

中坝村面积只有12.6平方公里,有741户2378人,其中贫困户113户375人。就是这个不大不小的村子,在白鹿镇,是远近闻名的“问题村”,过去群众心中怨气大,干群关系糟糕透顶。群众集体上访多次,辱骂村干部成为常事,曾经有些情绪激动的村民烧过村委会。

黎伟从市信访办来到人称“信访大村”的中坝村任第一书记。面临艰难的考验。

“扶啥子贫哦,上面政策好,下面尽乱搞。我恁个穷,连个低保都没吃到;我恁个穷,连个贫困户都不是……”刚到中坝村,群众就给黎伟当头一棒,让他的激情而火热的心凉到了底。

怎么办?怎么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他的心有被刀绞的感觉,经过苦思冥想,他毅然决定先全面走访群众,摸清情况,再对症下药。

从第二天开始,一个瘦瘦的头发略白的中年外地人奔波在中坝村的山林、田野、以及炊烟升起的院落里,他每一天爬坡上坎,不顾日晒雨淋。他发誓要用脚步丈量出一个扶贫干部与老百姓的感情距离,用心记下了每个家庭的酸甜苦辣。

“你不要说那么多,第一书记又怎样?有本事,你把我们门前的路硬化!”

“低保!为啥有些人吃,有些人又吃不到?”

“我家的自来水坏了,你能帮我维修吗?”

……

具有丰富信访工作经验的黎伟,心里突然有了底气,因为他知道群众能说出来,是希望问题得到解决。

在走访中,黎伟摸清了群众满腹怨气的原因:一是失业村民认为政府关停煤矿断了他们的财路,希望政府帮助发展产业或者解决就业;二是贫困户,没有享受到低保政策的,有怨气;非贫困户,没有纳入贫困户的,也有怨气。究其原因:是群众对扶贫政策不了解,人人都紧盯着低保和贫困户政策不放;心态失衡;“等、靠、要”思想突出。

而且,他了解到中坝村遗留问题多,2002年中坝乡撤乡并镇,改为中坝村,原来支撑村民经济的两个煤窑一夜之间关闭,唯一的收入丢了!原先大部分青壮年在煤矿打工,这些家庭的收入颇为稳定,现在一部分失业农民一时找不到好的工作,内心便出现了负面情绪,以致无心发展生产,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2014年到2017年,赔偿等一些遗留问题突出,矛盾加剧。这便有了刚才所说的烧村委会,辱骂村干部,一度出现没人敢当村官的场面。

如何消除群众的怨气,激发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这是关键的关键。

抓典型!

村民王谷廷整天无所事事,没有找到脱贫的门路,申请低保政策又不符合条件,对村委会有一肚子怨气。“先啃这个硬骨头,先转变他。”黎伟白天忙于面上的工作,晚上到王谷廷家走访,与他敞开心扉谈扶贫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谈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谈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谈的过程中,只要发现了他的闪光点,黎伟就及时给予肯定,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一次、二次、三次……,渐渐的,黎伟的真诚、黎伟的坦率,终于赢得了他的信任,最后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

得知王谷廷搬迁房屋用电问题没有解决,黎伟立即协调供电所,商议解决方案,给予最优惠的政策,亲自帮助他写用电申请。没过几天,王谷廷跑到村委会办公室,紧紧握住黎伟的手说:“我家的灯亮了,你说办就办,谢谢你!”此时,黎伟明显看到王谷廷的眼睛湿润了。

一次,村里举行300人的扶贫政策宣讲大会,黎伟主动邀请王谷廷作为群众代表参会,会上特意表扬他出力出钱修人行便道,方便群众出行。从那以后,王谷廷主动去找了一份在沙厂采沙的工作,每天收入有200元!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消失了,新的王谷廷却在中坝村传开,如今村里每天最早出门干活的是他,屋里屋外打扫得最干净整洁的是他,政府修路等建设遇到阻力第一个上前劝说的也是他。

从王谷廷的转变,黎伟感到扶贫工作中教育和宣传的重要性,于是他决定在全村开展“志智双扶”宣讲活动。到2019年下半年,中坝村群众对政府的怨气少了,“等、靠、要”的观念变了,村民们不仅能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维护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而且主动发展生产的干劲也足了。“我再也不会有事没事地去信访了,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咱们必须按照黎书记说的,做一个靠勤劳致富的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这是10年来进京上访21次的毛维明,在听了黎伟的宣讲后说的一句话。

是啊,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一个村民说,有本事就把进村的路硬化。这句话大大地刺激了黎伟。

本来中坝村交通条件差,何况“要想富,先修路”,黎伟早有把这条路加宽、硬化的想法,只是一时半会儿还没争取到资金。

仰望星空,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转变角色,沉下身子去干,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既然来扶贫了,当了第一书记,就要解决群众的问题、困难,带领中坝村群众脱贫致富。

黎伟积极向市信访办领导汇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争取到了100多万元资金,硬化道路2.3公里,解决50余户、200余名群众出行难问题。推动解决1000立方米饮用水池的加盖问题,确保饮用水清洁卫生;在有水源的地方新修建3个20立方米的水池,预防冬季断水。

实实在在的事情摆在群众面前,一些人不服也得服。

发展产业是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得知村里成片的李子树无人牵头管理这一问题,黎伟果断提出组建“中坝缘李子树专业合作社”,李子树统建统管工作有序推进,壮大李子树产业,助推村民增收。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变,产业逐渐走上新路,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干群关系和谐相处,群众过去绷紧的面孔不复存在,露出的是一张张满意的笑颜。一项项沉甸甸的脱贫成绩单,正是黎伟在脱贫路上践行“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诺言最好诠释。

难怪中坝村的群众会这样夸赞他:“自解放以来,黎书记是我们遇到的最务实、最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干部。”

在乘坐交通工具上,杨秀华拿着别人的身份证接受检查时,总是东张西望、提心吊胆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还得从1991年说起。那一年,杨秀华从湖北省应城市郎君镇杨大村中湾婚嫁到巫溪县原通城区兰英乡岔河村三组,其户口也随同迁移,2003年巫溪县兰英乡岔河村委会把户口转移到当地派出所。杨秀华离婚后,便与中坝村民王传松组合成为新家庭。当他们去办理结婚证时,却发现户口遗失,无法办理。之后,王传松为了恢复妻子的户口,断断续续近5年都没有得到解决,深感社会办事的艰难。当他们得知中坝村新来了一位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黎伟反映了这件事,黎伟详细了解情况,立即和巫溪县公安局衔接,亲自把群众带到公安局汇报具体情况,该困难得到了巫溪县公安局领导的大力支持。由于恢复户口需要到原户籍地湖北省去办理,巫溪县公安局当即电话联系湖北省公安部门,并书面函告。经过短短的5天时间,王传松妻子的户口得到了恢复,也领到了结婚证,此时的他们对黎伟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也改变了他们对政府的认识。

2001年,因村民王富廷一家住着危房,原中坝乡领导便要求他把房屋拆除重新修建,建成之后,由于原房产证丢失,新修建的房屋无法办理产权证,王富廷15年来一直为办证而奔波发愁。当黎伟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找到当地房管所,了解详细情况,至今没有办证的原因是房管所认为群众未批先建,要求缴纳罚款,而群众认为自己修建的房屋是在原地拆房修房,既没有长“高”,又没有长“胖”,不该交罚款。黎伟思考,国土所没有错,群众反映的诉求也有道理,但本着以人民为中心,于是协调跟进办理。一个月后,王富廷拿到了房产证,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喜悦……

2019年7月15日,中坝村村委会外面人头攒动,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徐徐拉开……

“我叫欧杏梅,我讲的是照顾老人的事。我公公60多岁,下肢瘫痪,长期靠坐轮椅行走。多年来,都是我照顾他的生活,帮他穿衣服,帮他洗头、洗澡,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给他的痤疮上药。孝敬老人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叫张保现,我讲的是打扫清洁卫生的事。我白天忙着种田,晚上回家把地坝、屋内打扫干净,把衣服整理好放在衣柜里,早上起来把铺盖整理好,农村东西多,只要摆放整齐,看起舒服。吃完饭后,我就及时把碗筷洗干净,把厨房收拾好。我还经常冲洗厕所,每天打扫鸡圈。这样保持卫生,不长蚊子,对身体有好处……”

“我叫薛云国,我讲的是希望,就是希望大家生活都好。1992年我带头种蘑菇,2003年中坝猴子坪修公路,我主动捐款。我多次在水滴筹上捐款,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生活并不富裕,每次捐的不多,但我捐的是爱心,我捐的是幸福的希望……”

“我是薛云水的女儿,我爸爸从来没读过书,不认识字,但是他又想通过这次机会表达自己对政府关心和帮助我家的感谢!我们家有6口人,光靠3分地和国家帮扶不行,我爸就养羊。这些年,他早出晚归,不怕辛苦,在大山深处养羊120头,每年可收入5万元。政府也关心我们,给了我打扫公路的公益性岗位,我每天坚持打扫公路……”

村民纷纷上台演讲,把感人的故事和对扶贫工作的想法讲出来,台下掌声不断。

这就是中坝村掀起文明村风“4+1”行动。

“道路坏了我来修,房子坏了你帮忙。同在一个村,手足情一场。守望同相助,困难一起扛……”

一首《有事儿你请讲》歌曲,把文明之风推向高潮,中坝村回归到见贤思齐、孝老爱幼、团结友善的氛围中。“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的思想已蔚然成风。

过去的“信访大村”不见了,一个崭新的中坝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过去的贫困村不见了,一个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徐徐打开!(本文节选自作者脱贫攻坚长篇报告文学《大地回音》)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