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04月1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一周年特别报道 刷新青杠(报告文学)

版面翻页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一周年特别报道
04
刷新青杠(报告文学)
□ 作者 周鹏程

武隆区政协主席潘晓成在青杠村召开群众院坝会

古渡驿市

青杠村新貌

【编者按】

四月的重庆,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生机勃勃。

一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重庆贫困乡镇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下,在扶贫集团、驻村干部和当地老百姓的齐心协力、辛勤耕耘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其中,不乏政协人助力的身影,智慧的声音。

在习总书记视察重庆一周年之际,本报特推出“温暖回响·讲述”专刊,以报告文学的方式,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讲述乡村的巨大变化,反映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总书记关心关怀的感恩之情,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过了龙溪乌江大桥,蜿蜒而上,山峦叠嶂,森林起伏,道路两旁彩旗飘舞。这是2020年元旦后的一天,我和武隆区政协副秘书长刘华去调研沧沟乡青杠村路上看到的情景。

汽车疾驰中经过的龙溪乌江大桥位于G319乌江段龙溪处,虽然桥长只有267米,但它却是一座民心桥、致富桥。“这座桥极大地推进了龙溪至后坪公路项目建设,打通了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后坪乡的对外交通,火炉、桐梓、土地、沧沟等乡镇交通同时得到很大改善,为沿线乡镇乡村振兴,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座桥是脱贫攻坚以来政府投资7200万元修建的。”刘华很兴奋地向我介绍,如果不是这座桥,我们还得绕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青杠村。

我们的车在桥头一处停下,这里曾是繁华的龙溪渡口。这一方好山好水孕育了丰富物产。过去,这里的采矿、炼铁、陶瓷、西瓜等产品就是通过乌江龙溪码头运送到涪陵及下江一带。龙溪码头热闹的景象依稀洒在河岸崎岖的小道上,一江碧水冲洗着远去的岁月。

岁月悠悠,旧去新来。

在新时代脱贫攻坚轰轰烈烈的战斗中,这个古渡口所在的市级贫困村青杠村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休息片刻,我们迫不及待向青杠村进发。

远远的可以看见村口矗立着一座高高的烽火台,古色古香。上面站有守卫的“士兵”,有的拉弓搭箭,有的手持大刀怒目远视,虽然他们都是没有体温的雕塑,但是形象逼真,如果不仔细瞧,还以为是真人真身。在烽火台举目眺望,武陵山绵延起伏,无数条溪流在沟壑中蜿蜒东流,好一幅自然山水画。

正在我们感叹美景之时,一个清瘦而又神采飞扬的年轻人向我们走来,同行的刘华作了介绍。原来,他就是武隆区政协派驻青杠村的第一书记何军。对于何军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记得2018年他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19年他获得“重庆市年度脱贫攻坚贡献奖”,被评为第三届感动武隆人物。在武隆区政协扶贫集团里,他是个人才!虽然我们从未蒙面过。

我们交流的话还没有开始,一个村民从路边的一栋白色楼房里急匆匆跑出来,手里拿着一叠钱,不停地喊:“何书记,何书记,等到,我还你的一千块钱!”

“哦,不急嘛,你先用到。”“我的钱已经收回来了,而且也赚了,该还你了,谢谢了,何书记。”

一问才知道,这个村民叫李子树,是村里的农户,去年搞百花前胡中药材种植差点钱,何军知道后立即帮助他垫支了1000元。这个村民说:“何书记给村里好几个农户都垫了钱的,帮助我们发展产业。”

2017年,青杠依然是远近闻名的“穷村”。

也许,这个“穷”字不仅仅是青杠村身上的一个“毒疮”,它也是沧沟乡内心深处一个日日疼痛的“伤口”!

如何割掉这个“毒疮”?是一道难题。

青杠村由原龙坝乡的五一村和沧沟乡的青杠村合并组建,海拔高210米到950米,是原市级贫困村。青杠村位于沧沟乡南部,距乡场镇6公里,东临木棕河,与彭水相望,南靠乌江,西接火炉镇车坝村,北连沧沟乡沧沟村。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375户1241人。2014年,系统内建档贫困户62户210人;到2017年,还有9户32人未脱贫。

2017年,沧沟乡成为武隆区政协对口帮扶乡,自然,青杠村也成为区政协帮扶的重点对象。同年12月22日,武隆区政协经过反复考量,最终选派1985年出生的年轻干部何军到青杠村担任第一书记。“沧沟乡青杠村戴着后进村和市级贫困村两顶‘帽子’,区位优势落后,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这是何军到青杠村的第一印象。

知道工作难度大,但是何军并没有退缩,因为他坚信青杠村一定会迎来发展机遇。

2017年的青杠村有三个明显特点:第一,是三个区级深度贫困乡之一的沧沟乡唯一的“后进村”;第二,全村集体经济为“零”,无收入;第三,社会矛盾突出,群众思想观念僵化。

到青杠村后,何军吃住都在村上,根本无法顾及家里的两个孩子,一个才5岁,一个才刚刚1岁。提起当时的情形,何军满怀愧疚,但是“军令”在身,只有出发!

他利用一个月时间逐户走访,了解贫困户情况。向全村发放“调查信封”(内装村民手册、致全村人民的一封信、征求村民建议意见表等)300封,收集到群众反映的组织建设、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公序良俗等5个方面的问题40余件。这让何军欣喜若狂,他发现这里的群众并不是传说中的甘于贫困。他们都有脱贫的强烈愿望、有奔小康的远大理想,就是不知道该怎样去努力。

刚到村里,一个“扯皮事件”告到了他那里。

有一个村民叫罗学伦,长期外出务工,突然想回老家把自己院坝到主干道的路修通。但是要经过另外两家人的“地盘”,这个“地盘”别人修路时花了钱的,那时罗学伦没有出钱,这次就遇到“拦路虎”了。一个要修,另外两家不准过路,互不相让。

何军详细了解情况后,分别找几家人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宣讲了整个青杠村发展的构想,不久,几家人达成共识,化解了矛盾。

由于青杠村没有特色产业,村民大都外出务工,大片土地荒废。加之,沧沟乡区位优势不明显导致交通边缘化,以前从武隆城里到青杠村要2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村民出行很不方便。2018年,青杠村的发展迎来转机。一座新建的龙溪乌江大桥连通了青杠村和黄草村。江后(江口至后坪)旅游公路建成后,从武隆城里到青杠村仅需30分钟。

何军决定抓住这条致富路,大做土地文章。

2020年1月10日。

我们在野寒山下的村里漫步,参观焕然一新的青杠村。平整的蔬菜地里插着标签,每一块小格自留地上面都写着名字,“张某某”“李某某”“王某某”等,这是怎么回事?“这些蔬菜都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它们都名菜有主。”同行的何军指着一大块地说,它们通过网络“卖”给了城里人,农户负责管理,顾客可随时上门体验,村里提供每年四次送货上门服务。这,就是何军在网上走红的“城里人的开心农场”。

青杠村三分之二的村民外出务工,村里留守的是老人和儿童,大片土地因无人耕种撂了荒。何军发动大家:土地不能空,人不能闲!

他带领青杠村集体成立了重庆野寒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以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联营的模式,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了樱桃100亩、西瓜200亩、中药材200亩,并且打造四季果园100亩。把村民闲置的土地变为“网上自留地”,单块土地价格为388-588元,比如388套餐可为顾客提供三种不同选择:A套餐为“西瓜6个,时蔬40斤,农家土鸡1只,体验工具一套”;B套餐为“西瓜6个,时蔬40斤,手工苕粉8斤,体验工具一套”;C套餐为“时蔬40斤,农家饭6人次,土鸡蛋60个,体验工具一套”。

有了网上的“火”,何军决定打造一个让城里人可以体验的线下农场。他带领村民利用10亩成片林下土地,打造了23个蔬菜大棚和19个平均面积约60-70平米的小地块。每块土地不仅有专属编号和二维码,而且还安装了监控。借助“寻味武隆”平台,何军还打造了微信公众号“走,上野寒山”,将自留地挂上网,几天时间就被抢购一空。

“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至少增加收入3000元。流转土地有流转费,还可以在地里种蔬菜,刨除供应的时蔬外,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相当于农户经营自家的菜园子,还能分管理费。”村民杨天奎对这种新鲜的模式十分认可。“有地种,有菜吃,还有钱收,比过去划算多了。”坐在村主任冉义贵的院坝里,几个村民都乐呵呵地说。

历史上,龙溪渡口是乌江流域重要货运中转码头,走茶贩盐的商贩络绎不绝,影响力甚远,是周边百姓生活物资的集散地。

据史料记载,唐武德年间武隆置县后,州郡为发展商贸,开始在艰险不畅的乌江航道开辟贯穿全境的大唐驿道。虽然已成历史,但是这恰恰是青杠今天发展的一张文化底牌。

青杠的脱贫攻坚战时刻牵动武隆区政协领导的心。武隆区政协主席潘晓成多次带队调研青杠村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工作。2018年7月23日,他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专题研究审定青杠村乡村旅游“古渡驿站”规划,为青杠未来发展把脉、指引方向。

何军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班子在武隆区扶贫办和沧沟乡党委、政府指导和支持下,结合青杠实际,深度挖掘驿道、盐道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吸引物,形成“驿文化+”的发展格局。

2019年8月,由驿站、驿园、驿市、烽火台等组成的“古渡驿站”景点顺利开园。

一个崭新的“古渡驿站”在青杠村仿佛一夜之间复活。

从烽火台进村,到驿站沿线,环境干净整洁;从驿站到驿市形成了一幅完整的乡村旅游画卷,有住宿,有饭馆,有茶铺,有农家乐,有美丽的田园风光。

特别是古渡驿站内每隔一定距离,就设置有文化墙,各种正能量标语劝化人们向上向善。在进村门户处,建有古盐道、古驿道大型浮雕文化墙,“文旅驿站,栖息乡愁”令人震撼。

“古渡驿站”的打造并不是一帆风顺,中间颇有些曲折。村里打造“古渡驿站”,涉及人居环境整治,还涉及农房风貌改造、门前院落改建、家禽圈养等等。最主要的是,驿园内景观沿线有23座坟墓需要迁移或者围圈、美化处理。在农村要动“祖坟”可是件大事,村民们多有阻挠,工程一时难以推进。“当时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是有问题,主要是穷怕了、穷久了。”村民冉义兵坦言,幸好有村支书和村主任不断做思想工作,多次与村民召开坝坝会。“信神信鬼,不如信党!要相信共产党,青杠村发展的所有困难,共产党都可以解决!”在家的共产党员纷纷站出来发言。

村民渐渐被说服了,同意迁移。

如今,看到青杠村的巨变,村民们再也没有反对的声音,大家也都爱上了青杠村现在的美。

围绕乡村旅游,青杠村开始产业布局。重庆野寒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后,由青杠村党支部书记冉圣元担任法人,村民可自愿入股,以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联营的模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2019年有126户村民现金入股40万元。”冉圣元很有信心地介绍,“希望游客来了有好吃的、好看的,还有好玩的。”为了盘活林下土地资源,青杠村还成立了尖峰岭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林下散养土鸡5000只,同时为村民提供统一技术和管理。

2019年,青杠集体经济收入近5万元,实现了昔日市级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的目标。

在村里转悠,我边走边在思考,曾经的一个“后进村”是如何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实现蜕变的?一个原市级贫困村突然华丽转身,背后究竟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故事。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7年底,当何军来到青杠村时,发现这个村问题很多。首先党组织涣散,班子不齐,支部书记空缺1年多,根本没有“火车头”;其次,干部作风涣散,应付性对待工作;第三,在家党员年龄较大,党员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何军把这种情况如实向上级组织反映后,通过了解、物色,发现本村人冉圣元很适合当支部书记。但是他本人在城里上班,每月工资5000元以上,收入丰厚,还愿意回来吗?

2018年4月,何军怀着三顾茅庐的心态,找到冉圣元,针对村里发展面临的具体困难以及村支部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与他仔细沟通,希望他回乡支持家乡建设。“冉圣元很有家乡情怀,看到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贫穷落后,心里十分不是滋味。脱贫攻坚,有了区政协大力帮扶,有了国家好政策,村里发展的机遇来了!”何军说,“当时我们一谈话,很投机,有点相逢恨晚的感觉”。

2018年4月8日,缺岗1年多的村支部书记终于到位。同时,青杠村调整了村民小组长,成立党小组,组建党员先锋队,规范流动党员管理和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开展了乡村大讲堂、“七一”支部联建、政协委员义诊、红十字应急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每周一确定为村社干部周例会和集中办公日,对党员开展设岗定责亮身份。

冉圣元放弃城里工作,回到青杠村当起了村支部书记,带头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当起了全村的致富“领头羊”。为改进工作作风,提升为民服务能力,他团结两委班子,强化队伍建设,严格值班制度,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多次召开院坝会议,改善干群关系,积极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力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了修建大棚,村里钱不够,他与村主任一起,商量村组干部,主动带头把大家存一年定期的10余万元钱取出来悄悄垫上。土地流转时,他和村民们一起风雨无阻坚持在田间地头,测量、统计。

通过几个月紧抓党建工作,夯实了青杠村党建基础,增强了村支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强化了党员干部纪律和作风,一改当初党组织涣散、班子队伍不齐的“旧面貌”。

2018年,青杠村获得年度全乡“干事创业先进集体”。“后进村”的帽子被狠狠甩掉。

在村里一棵巨大的黄桷树下,我遇见了75岁的老党员蒋成明。大树旁建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摆有茶具,可以喝茶聊天。

75岁的老人,精神矍铄,能言善谈。“我从1972年到2003年一直任这个村的支部书记,当了31年的支书,我没能力改变这里贫穷落后的面貌。最近2多年,我们村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简单啊!”

“以前公路没有硬化,村民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下雨车子根本没法进来也没法出去,现在公路硬化了,路边有了排水沟,无论天晴落雨,我们的出行都没问题;以前大家都是挑水吃,现在水桶成了摆设,挑水的人不见了,家家都用自来水!”这些变化,蒋大爷和村民们摸得着、看得见。

坐在一旁的村支书冉圣元打断蒋大爷的话说:“这都是帮扶单位给力啊!”

冉圣元向我们介绍,武隆区政协不仅为村里脱贫攻坚出谋划策,引领向前,还多方争取一系列项目资金。有了资金落地,青杠村基础设施建设才得以根本改观。这两年,青杠村先后投入200余万元资金用于硬化社道公路,投入400万元用于驿站建设项目,投入400万元用于土地整治工程……

武隆区政协帮扶集体还组织近50名政协委员,按组织建设、基础设施、乡风文明、公序良俗、产业发展5个分组开展脱贫攻坚助推,政协机关干部帮扶全覆盖。

上下合力,把青杠村脱贫攻坚战斗推向胜利。2019年,青杠村全村实现脱贫。 (武隆区政协供图)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