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04月1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春秋 陶行知的七年抗战 佳句妙语写抗疫 民国女侠施剑翘 财神原来是瘟神 吴有性的“瘟疫论” 文明的禁果

版面翻页
春秋
03
陶行知的七年抗战
□ 作者 胡平原

1939年2月底,陶行知来到重庆北碚,在这里居住了7年。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淳朴、亲切、热情、诚恳。他身材魁梧,平头方脸,戴一副黑色眼镜,学者风范。然而,陶先生平时装扮却比较简朴。春天里常穿蓝布衫,夏天里常穿一件布衣,冬天里常穿一件旧呢衣服。陶先生还比较幽默,他用文字自我画像描绘道:

“个子不小不大,穿的白布长褂。

黑框眼镜一副,芭蕉扇儿一把。

调子有高有低,满口南京官话。”

陶行知来到重庆北碚后,首要之事便是研究兵役宣传,抗日救国。当时,陶行知住在北碚公园凉亭中,写作“晓庄研究”报告。有一次,他对嘉陵江三峡实验区区长卢子英说:“中国人口众多,不怕没有兵,要让人愿意当兵,必须做到政治机构民主化,出征家属有饭吃,受伤害病有人救,贪官污吏要肃清,三平主义兵役能实行,抗战救国教育能普及。这几个条件具备了,我们的兵不但可以源源而来,而且可以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与敌人拼命。以保证最后之胜利。”经过陶行知先生的倡议,重庆北碚发起了志愿兵运动。

1939年4月3日,卢子英邀请被称为“游击队之母”的赵老太太来现身说法。会上赵老太太讲了她一家三代打游击、坚持斗争7年的经过,到会的500多名老太太很受感动。陶先生在会上说:“大家进会场来的时候,个个是张老太太、刘老太太、李老太太……很多不同的老太太,但是,现在大家都变成了一个老太太——赵老太太了。”

4月中旬,陶先生又在北碚区动员公教人员和中学生3000多人,编成若干宣传团队分赴各乡村,扩大宣传,动员队伍。陶先生提出“服务即宣传”和“实行即宣传”两大口号。要求宣传者与老百姓做朋友,并把服务具体落实到为老百姓打听丈夫、儿子的消息,代他们写信、找药,优待金发迟了代他们催问等等,在建立起友谊与信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取得抗日救国的正确认识。

陶先生根据中国人“喜欢看戏、喜欢唱戏、喜欢做戏”的特点,提出了“要做救国的戏,来救做戏之国”。他先后请来了战区难童工作团的“七七少年剧团”,配合北碚游艺学生班,组成“抗日后援工作团”,在北碚各乡镇演出抗日救亡戏剧,并把志愿兵新人新事现编现演,很快掀起了从军热潮。不到半月,报名从军的就有400多人,还出现了母送子、妻送夫、弟兄争相从军的动人场面。

5月初,北碚20多个机关团体,联合设宴慰劳志愿兵及其家属。陶行知先生在宴席上举杯高歌:“一杯酒,各位志愿兵动手;二杯酒,日本鬼子出丑;三杯酒,中华民族天长地久。”敬完酒,又当场发起为志愿兵捐献运动。他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首先捐献出50元,并即兴赋诗一首《敬告后方同胞》,当众高声朗诵道:

“志愿战士可钦佩,打得东洋如潮退。

一家大小谁照顾,他们受罪即我罪。

有力已经出了力,有钱出钱才无愧。

若想不做亡国奴,快快来出保险费。”

这个捐献运动,后来发展成为“志愿兵月捐运动”。每月按自认的定额捐献,以保证志愿兵的家属生活,直到抗战胜利。

抗战8年,陶行知在重庆北碚宣传抗日就是整整7年。在这7年里,他全心全意,呕心沥血,为抗战办事,为抗战宣传。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