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05月2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202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聚智新命题  共谋新发展

版面翻页
202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03
聚智新命题 共谋新发展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昨日闭幕。会上,围绕后疫情时期的科学化防控、医学人才储备、长江上游川渝生态保护、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热点,委员们的建言掷地有声。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府副市长、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屈谦——

加快推进疫情防控体系科学化

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就如何“科学防控、科学规范”的问题,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府副市长,重庆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重庆市委主委屈谦直击“痛点”,建议在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应更加注重科学含量。

疫情防控期间,屈谦注意到其中暴露出不少短板和不足。比如疫情发生初期,各地决策指挥体系不统一、不及时、不科学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疫情认识过程中存在不重视科学研判工作的问题,行政指挥依托专家科学研判的紧密度还不够;疫情防控过程中,一些地方宽严松紧的把握,以及实时动态推进科学分区分级分类精准防控的能力还不足;疫情支撑保障方面,人员培训、科技攻关、救治体系建设还不配套。因此,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如何有效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切实推进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体系?屈谦认为,要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科学及时有效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

在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方面,屈谦认为应将重大疫情纳入安全风险管控,完善安全委员会职责;建立整体研判与具体研判结合制度,发挥专家科学研判咨询支撑决策的重要作用,及时成立专家咨询机构,全程参与每个关键节点决策研判工作,切实为依法、科学指挥提供建议意见。

“还要紧扣疫情防控救治、社会面排查、交通阻止传播、宣传四个方面和人财物、组织‘两个保障’,把握‘暂停’‘重启’两个‘按键’。”屈谦建议,建立完善分区分级分类精准防控、各方力量联防联控、人民群众群防群控的科学防控机制;完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快建立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与临床治疗相协调,药物、医疗器械与科研攻关相统一的机制,加快新冠肺炎检测试剂升级换代研发,进一步提高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应用速度,从根本上预防疫情再次发生。他呼吁,要扎实做到“科学决策、科学研判、科学防控、科学教学、科学攻关、科学建设”,建立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启动具备平战结合功能的应急医院建设,进一步做实基层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工程。 (黎 赕)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

疫情之下 顺势而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让这一波澜壮阔、纵横时空的宏大词句变得真切可感、触手可及。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王济光在关注疫情发展态势的同时,也在思考应对疫情的防控政策和措施,全国两会上,他提交了多份与疫情相关的书面材料。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头等大事,必须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在一篇大会书面发言中,他笔力铿锵地写道,建议精准施策,把密切跟踪、及时分析、迅速行动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环节等。同时,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还要加强综合统筹,建立全国统一的重大疫情防控信息系统,并运用区块链技术,以大数据思维提高疫情防控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等。

伴随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王济光认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正面临着外部需求萎缩、贸易管制苛刻、金融市场动荡、大宗商品贸易受阻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冲击。为此,他建议深化改革,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全链融合,推动构建以中国制造为中心的产业链供应链分工体系;以我为主,做好后疫情时期应对和防范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化及各种风险冲击的准备工作;内外兼顾,发挥外资在补强和扩展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积极作用。

不仅如此,王济光还呼吁高度关注国际疫情对我国外贸基本盘产生的直接影响,密切跟踪国际疫情形势和全球供应链变化,在政策层面上及早做好应对准备。“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必然,全球市场需求萎缩正在成为国际贸易常态”,他建议确立目标明确、指向清晰的稳定外贸供应链政策思路,立足采取“和稳拓联”策略,形成市场多元化政策理念;同时,树立以理顺供应链为核心的稳外贸工作理念,主动适应“在线经济”新业态的供应链创新;他还建议综合创新旨在畅通外贸业务的服务机制,降低外贸企业跨境汇款手续费、电报费和邮费等;此外,建议在加强疫情应对的国际合作中提高外贸企业履约能力,如出台定向性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国际疫情难关等。

环环相扣,全球市场萎缩也让王济光看到了外向型企业就业岗位急剧减少,波及我国相关产业发展,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他提出应当顺应时变,及早谋划,把稳就业作为当前应对全球疫情形势发展和国内社会稳定局面的最大基本盘,作为保基本民生的头等大事。他建议,树立稳就业是民生基本盘的理念,加大民生托底保障力度;在稳定与扩大需求的同时,着力营造扩大就业的经济环境;针对不同类型再就业需求精准分类施策;深化制度改革推动人力资源合理布局等。 (蒋露露)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

建长江上游川渝两岸千里林带

长江流域的生态治理是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副主委、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长年关注的焦点,“今年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指出,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张洪为之振奋,今年的全国两会,他就提交了“建设长江上游川渝‘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提案。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张洪发现,当前,长江上游川渝地区还存在两岸水土流失治理难、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难、造林绿化质量不高、城乡生态修复困难多、生态屏障功能弱等突出问题。而位于长江上游的川渝地区,占整个长江流域面积的57%,主要河流长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大渡河两岸3千米范围内的水土流失量约为3.7亿吨/每年,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虽然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占比超过58%,但由于沿河分布的林地和草地分布零散,未沿河流呈带状分布,林地和草地发挥水土保持的能力未被最大化利用。”张洪说,长江上游川渝地区生态脆弱,同时也是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尤其是三峡库区更是最为脆弱,“如果把这一段治理好了,长江流域的水质将更好,天空会更蓝。”建设长江上游川渝“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打造长江上游川渝两岸的“千里林带”?“要分别建设高山生态带、中山产业带,以及治理消落带,形成水上、水下立体综合的拦截阻隔带。”在张洪看来,在“千里林带”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拦截面源污染和治理水土流失,同时要考虑通过种植彩叶林等,让沿岸风光更美丽。此外,他提出应设立国家级生态建设项目,“像建设三北防护林、京津冀防沙带一样,建设长江上游川渝‘两岸青山·千里林带’。争取将其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走廊建设的重点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进行规划、建设。”他建议,要加大对川渝长江两岸营造林支持力度,围绕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资源利用、开发保护和空间治理,科学合理确定规划区造林绿化用地;按照“山水田林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方式,支持川渝地区实施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修复与民生保障,加大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搬迁补偿力度,完善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 (黄笛森)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杜惠平——

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双刃剑”

无人机精准完成勘察任务,驾驶员却远在千里之外的实验室;主持人大赛的舞台上,大数据加持下智能机器人出口成诗、惊艳四座;汽车生产线上,一条条机械臂正在制作精细零件……随着大数据智能化的不断发展,这些原本科幻电影里才会出现的情节已经渐渐成为现实。但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存在无法忽视的安全风险。

“如今AI换脸技术逐渐发展,网络上出现了不少交换人脸的娱乐视频,如果不加以规范,该技术被网络诈骗利用,将导致非常严重的问题。”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重庆市委副主委,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杜惠平对大数据智能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十分关注。

在他看来,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已经走在了与之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前面。“除了AI智能存在隐患外,即使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大数据技术也有着不少争议。对用户数据进行搜集时应该保持怎样的‘度’,应用时又该执行怎样的标准,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立法及时加以确认。”除了法律制定相对滞后外,杜惠平还注意到在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上存在难以监管、缺乏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等问题。

“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可能产生的社会伦理问题也值得重视。”杜惠平指出,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算法和大数据进行深度学习,不排除产生“自我意识”的可能性,到那时该如何解决随之出现的道德难题?

为此,杜惠平建议,首先应加速研究和制定针对大数据挖掘、开发和利用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对数据采集主体、数据采集权 、数据应用范围、数据收益分配等予以规范,明确规定人工智能本身的主体资格、知识产权、数据财产、侵权责任承担、算法歧视责任等。针对监管力度不够、缺乏专业复合型人才等问题,他提出,在设置法律工程或法律与人工智能跨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加强对已有的公检法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律师人士等开展相关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培训。设立专门的网络监管部门,集聚综合性专门人才,加强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的评估和监管快速响应机制。在伦理规范方面则从人工智能新技术开发初期就要着手嵌入伦理规范,在工程技术层面对机器人的伦理和社会层面的概念进行解读。

“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让技术为我们的生活更好地服务。”这是杜惠平的期许,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陈钰铃)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

加强医学人才培养 完善学位认定制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谈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体现了国家对公共卫生的高度重视。”作为医卫界的住渝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重庆市委副主委,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甚是欣慰。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黄爱龙就一直奋战在战“疫”一线,不仅亲自前往重庆患者较多的万州区,了解更多一手情况,还组织在校科研人员与一家公司合作,共同研制抗体检测试剂。

“以此次疫情为契机,认真检视总结公共卫生体系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短板,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尽快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正当其时。”针对国家疫情防控策略,黄爱龙呼吁,大力加强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提升公共卫生和医学教育水平。同时,加强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培养,加快建立多学科与医药卫生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医疗卫生人才。”

此外,作为医学学者的黄爱龙始终坚持践行“要把文章写在大地上”的理念,建议健全我国研究生学位认定有关制度。针对当前存在的“考评方式异化,‘唯论文’倾向严重”“认定标准‘宽严不齐’,培养质量难保一致”等问题,他建议完善学位管理、学位认定的法律法规;分学科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及标准,避免唯SCI、唯核心论文的倾向,避免将研究生当成学术机器的倾向;尽快出台研究生毕业等级划分细则及评价办法;设置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学位等级备案平台等。

着眼重庆,黄爱龙认为,成渝两地在医疗和大健康领域资源相对丰富,拥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陆军军医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等具有一定实力的医科院校,“川渝两地应借当前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东风,整合成都和重庆的教育、医疗优势,把医疗卫生和大健康产业发展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个重要支撑领域重点发力。” (黄笛森)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