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06月0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关注 唱好人才协同发展“双城记”

版面翻页
关注
04
唱好人才协同发展“双城记”
□ 本报记者 程颖/文 王加喜/图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吸引聚集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重庆大学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20所高校之一

欣欣向荣的西部科学城多领域发展

今年伊始,成渝地区就收到中央的“大礼包”——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川渝两地发展的重大利好,也是我们需要担当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

巴山蜀水情相连。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近十年来,成渝发展蓝图也越来越清晰——要依托成都和重庆两大中心城市,带动西部更多地区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把成渝地区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撑。促进人才协同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打造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集聚人才的桥头堡、做大人才蓄水池?市政协委员对此密切关注,并积极建言。

政策密集 描绘发展新蓝图

4月25日,由四川省人才办和重庆市委人才办指导,成都市人才办主办的2020“蓉漂人才日”活动在成都举行。重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和两江新区参加了此次活动,大力宣传“重庆英才”品牌,展现重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理念。此次活动,是成渝两地首次携手举办重大人才活动。

4个多月来,川渝合作政策密集出台、合作项目加快落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描绘了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的新蓝图。

早在3月27日召开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川渝双方形成发展合作备忘录,在深化互认互贷、联动治理等方面达成共识。职工在成渝地区间转移住房公积金,将由“两地跑”变为“一地办”,办理时间由1个月压缩为2至3个工作日,办理要件简化为1张表,真正实现“账随人走、钱随账走”。公积金贷款跨区使用更便捷,这无疑方便了人才流动。

人才协同发展,关键是要做好总体布局。4月14日,重庆市科技局和四川省科技厅正式签订《进一步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合作 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协议》,双方将聚焦增强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形成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共建,从7个方面合作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值得关注的是,双方将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推动川渝科普资源开放共享。

而川渝两地签署的首个人才合作协议,开创了两地人才发展的新局面。4月21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四川与重庆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立人才协同发展战略目标:努力将双城经济圈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人才聚集区、产才融合发展示范区、青年人才荟萃区和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具体举措包括,通过打造“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形成重庆基地和成都基地为主的“一平台,两基地”格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两地3万余名科技专家库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打通技术需求与专家服务的对接通道,推动成渝地区协同创新;推动两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交易平台互联互通,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一批职业技术经理人,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专业服务。

基础良好 互补优势协同引才

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得益于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成渝地区引进、培养人才的力度不断加强,成渝地区为聚集创新人才资源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如重庆英才计划吸引了一批高端人才。据重庆市人力社保局数据统计,目前重庆技能人才达到37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2.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同时,两地在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如自贡、泸州、广安等地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签署了30多份合作协议,开展系列务实合作;内江、达州、广元等地依托重庆高校培训资源,围绕公共管理、产业发展、专业基础等专题,两年累计培训干部千余人次。

人才层次的提升依赖于产业水平的发展,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真正落地生根,更有赖于整个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打造。在重庆,随着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对新兴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在不断增强。数据显示,当前重庆全市已有50多所高校设立大数据软件、人工智能等学院,24所高校设有一级学科,设立大数据智能化市级重点学科54个,年培养大数据智能化专业人才超过40000人,数量位居中国中西部前列。

与此同时,成渝共建西部技术转移联盟、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重庆分中心,推动科技成果交易;电子科技大学在重庆西永微电园设立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在内江设立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中心;成都天府软件园与重庆永川大数据产业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强强联手,擘画成渝大数据产业未来……种种措施,都在加快打造成渝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创新性人才协同互补,合作交流。

随着高铁开通,成渝两地的通勤时间已缩短至约1个半小时;川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联网医院已实现所有区市县全覆盖;成渝也已着手组建西部职业教育发展联盟……这些举措,都在打破成渝地区之间的地理界限和公共服务界限,促进人才配置的优化与协同。

人才共育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双城经济圈建设又为加深合作带来了更大契机。4月27日,重庆市教委与四川省教育厅在渝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的框架协议。总体目标是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构建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机制,紧紧围绕国家有关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规划,参与共建西部科学城和长江教育创新带;同时优化成渝地区教育资源、功能布局,促进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协同发展示范区、产教融合先行区。

高校是人才聚集、科研成果产出的主要地方之一,成渝地区高校如何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据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成渝地区拥有“双一流”大学(含双一流学科)10所,两院院士76人,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研发人员超8万人,是中国中西部科技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5月12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在成都发起成立,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成渝地区20所高校加入。该联盟将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盟校之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开展友好合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越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重庆高校已有不少与四川高校实质性的合作与进展。如重庆大学组建超瞬态物理科学装置,推动中国西部科学城的建设以及成渝地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发展等。“我们学校与西南石油大学达成了共建国家稠油实验室协议,未来将密切合作。”市政协常委、重庆科技学院校长尹华川表示,重庆科技学院在科学城布局了一个创新创业基地,目前正准备开工建设。

出谋划策 共促人才高效聚集

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高素质流动人口占比最高的是京津冀城市群,其次为成渝城市群、长三角、长江中游和珠三角。政协委员们深知,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吸引“孔雀东南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要素,聚集人才已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市政协委员、永川区政协主席刘祥全看来,在推动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中,在完善吸引人才的政策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有重点地配置资源,支持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尤其是职业教育基地,以为构建大型产业基地创造条件。

如何吸引高端人才?尹华川表示,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大的平台。引进领军人才最关键的一点,要让高端人才在这里能够从事他的事业,引进来后确实有事可做。就像大数据、IT服务业等都需要先有平台,有了平台,人才引进后在平台上带领一帮团队协同工作,进而促进发展。

同时,他认为,人才建设也需要规划先行,目前在产业规划、地理规划方面做得不错,建议在规划的基础上调用一切因素,尽快让科学城实施建成,进而带动整个双城经济圈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市在引进高端人才、申报科研项目、建设科研平台、打造科技金融和引育新兴产业方面还存在政策力度不够、政策体系不完善的情况。”市政协委员、两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皮涛举例说,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多来自北京、上海、武汉等名校大院高度聚集区域,其人才认定、科研项目申报、科研平台申报等竞争较大,希望依托落户研发机构通过重庆市申报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以此争取更多人才资源和纵向科研经费;重庆科学城科教资源丰富,但在推动“双一流”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为此,皮涛建议要进一步明确我市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的定位,形成错位发展,明确西部科学城和两江协同创新区作为我市科技创新的“双引擎”地位;强化政策引领,推动重点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根据两江协同创新区和西部科学城的不同定位,建议市级层面加强统筹规划,与成都科学城共同争取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具体来说,建议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牵头,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认定和职称评定机制,针对中端人才出台更加优越的扶持政策;由市科技局、市经信委牵头,积极支持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省部级、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支持建设省部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开通绿色申报通道;由市财政局、市税务局牵头,加大科研人员和科技创新企业的税收扶持,提高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薪酬、股权分红或股权转让所得税优惠幅度,进一步释放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皮涛说。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