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06月0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副刊 铁路小村 风景断章 回望“红五月” 七律·偶感 母亲的“蝴蝶牌”缝纫机

版面翻页
副刊
03
铁路小村
□ 作者 谭德成

(一)

这里是通往过去的一个入口。

清晨慵懒的阳光,洒在湿漉漉的地面上。小巷深处,不时有人把头伸出门外打望着。斑驳的房子,灰火砖,土窑瓦,门框油漆脱落,防盗门防盗窗铁棍焊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模样,爬满的蜘蛛网在光影里荡漾。保持幽静又不失生气的,是那一棵又一棵叫不出名儿的大树,绿荫如盖。向前一个拐弯,缓缓上坡,青石头砌就的梯道,长满了小米苔藓,一脚一脚踩上去,有一种山野的诗意……

遇见一个人,白布衫,凉拖鞋,寸头发型,生活很惬意的样子。从他那儿知道,这里是很久前留下的铁路小村,铁路人世代集居的地方。虽然远离城市,曾经的繁荣却不输城市里的胡同,而且依山傍水,滋养着一座美院的画风。而现在人去楼空了!

其实在那个年代,这儿是风光的,让人羡慕的。记得当初我从乡下进县城工作,住在一个教师集中的地方。一间木板房,楼下的声音、隔壁的声音都隔不断。共用厕所、洗衣台,蜂窝煤炉子挨着放一排。周末,聚餐在一起,一家上一道菜,其乐融融,互通有无。一个夜晚,暴风雨刮走了屋顶的瓦片,大家顶着水盆往外跑,一切天然自得。现在回忆起来,还念念不忘那种生活的纯粹!

继续在这里穿行。每走一步,就有当年的感慨;每停留一处,就有当年的影子;每抚摸一下,就有当年的心动。是呀,就像回到了当年的生活情景中。遗憾的是,正走出这片让人怀旧、又依依不舍的地方,眼前一栋栋房子的墙上,用大红颜色刷上了或拆或迁的字样。三天前,女儿小薇和一帮摄友来到这里,留下了永不消逝的年华!

(二)

生活忆多少?

半残半废的铁道旁,零散的几家小店开着门。涂鸦的画面模糊不清,枯黄泛绿的青藤爬满了墙壁。店主不紧不慢地摇着躺椅。一杯茶在阳光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铁道曾在这里分道。一条奔向远方,一条负责就地应急。通往远方的道封了,应急道一年半载也不用了。故在这里,铁道是开放的。天天都有人来,零距离感受铁路的神奇和风采。我对火车是很有感情的。工作不久,上省城开会坐的是火车;成家后,到岳父家去也是坐的火车。那时,火车上的设备简朴,坐的人很自豪;哐当哐当的声音,呼啸而过很兴奋;人多拥挤,人与人很亲切。记得一次在火车上,碰到一个在外地上学的同乡,一瓶白酒、一只卤鸭,相伴一天一夜,外面的话儿,家乡的话儿,滔滔不尽地聊。而今铁道事业是鸟枪换大炮了,但我还是想念当年的绿皮火车。不过当年是赶路,现在是过慢节奏的日子,也或许是留恋过去的时光。

我们在废旧的铁轨上寻找故事。一只黑色的猫迈着“猫步”走过来,像见到主人似的,缠着双脚转,一声一声地叫着,仿佛要告诉我们它在这里生活的一切,倾诉过去、今天和将来。转眼来到应急列车停放处,猫儿撒腿一跳,落在了应急列车的尾部横梁上。原来有人性的猫也是如此热恋这里啊!

从车头转过一位师傅,一张可亲的脸。欣喜地,也带着些愁绪,他们很快就要搬走了,一群人守了几十年的地方,已经长满了野草。顺着手指的房屋,飘着几缕炊烟,落下了沧桑的印痕,这些都将永远地留在记忆里。此时,顿觉脚下的土地太有温度了!

(三)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我们来到如故花园,被这个理念吸引了。这儿巴掌大一块地,视觉辽阔,看江看水看河滩。几条小巷起身就走完,藏着的秘密和传说,屋檐下过的火车拖不走,江上的船儿运不了。一道门,一扇窗,一个店,一个洞,一口井,一棵树,一株草,一枝花,还有一块石板,都隐秘其间。摸不透,看不见,都在掌门人心中。

转悠下来,如故独立文创的精华就是横江古渡口,还原住民的生活模样,把土窑造食的文化搬弄出来,选择夏天绽放。一到夜里,天上的星,地上的风,江岸的景,树荫的凉,伴着琴声,闻着泥土草香,畅饮生活的味道,营造出又远又近的时光感觉,一见如故!

站在锈迹剥蚀的铁轨上,难舍地回望,这里既普通又简单。屋上长着草,墙上长着树,石缝流着水。一片芳草间,一条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弯弯曲曲到江边……

正午时分。我们又回到铁轨交汇的三角道上,碰上巡逻的铁路工人,依然坚持着最后的守护。历史会记住这里,期待曾经有过奉献的铁路小村明天更美好!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