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07月1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副刊 巴山亲戚 跟自己讲和 母城一角 汉字笔墨卷(组章) 玉米疯长

版面翻页
副刊
03
母城一角
□ 本报记者 黎赕

步道一隅 王加喜 摄

夕阳落幕,漫步在渝中母城的大街小巷,市井烟火气弥漫周身,日常的琐碎被一一收入囊中。惬意走在小道上,观看着,聆听着,在人海中穿梭,真切感受着这一方水土的魅力。

夜晚的城市,灯光熠熠。从通远门进入,沿着历史的脉络,来到昔日的城墙上,只见三五老人散坐在亭下谈笑风生,我站在被红色栅栏围住的金汤钟旁,遥想当年金戈铁马,不觉慨然。1644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率领60万军马围攻重庆时,可曾料想到如今的祥和安然?历史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如今只剩下残破的遗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将其一一诉说。

从城墙而下,沿着金汤街、领事巷,再顺着马蹄街往下,便来到了山城步道。顺着步道而上,一片灯火辉煌,沿路挂满了红红的灯笼,真如那“天上的街市”。1938年12月,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来到重庆,居住在山城步道旁的巷弄——渝中区天官府8号。他广泛发动文化力量,积极宣传抗日。“皖南事变”后,郭沫若愈加忧心忡忡,满目荒凉谁可语?唯有拿起笔战斗。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他连续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历史剧,以古讽今,试图以此鼓舞民众,激励斗志。如今那“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仍如雷贯耳,久久回荡。回望一路走来的山城步道,我想当时居住在此地的郭沫若定然见到了那闪着无数明星的美丽街市,如星星之火般耀眼明亮。而他作为那街市的点灯人,默默照亮革命人前行的路,如那无言的斑斓灯笼,在朦胧的夜间释放自己的光华,温暖着攀登而上的行者。

走过山城步道,前面便是重庆自来水厂旧址。旧时重庆由于地势陡峭,取水十分困难,挑水夫全凭人力,从江里挑来水卖给居民。1927年,重庆商埠督办公署,为解市民用水及防火之需,决定筹建重庆第一座自来水厂,厂址选在渝城高点打枪坝,工程由“中国水电第一代人”税西恒总设计。1929年2月起,打枪坝水厂和配套工程相继动工,由大溪沟建泵水站,把嘉陵江的水抽到打枪坝,在打枪坝设立制水区,再经南、中、北三条管道将水送至城内各处。1932年,水厂及水塔建成,并试行向城区通水。1934年2月实行正式供水,从而结束了重庆城靠挑水过活的日子。当年,在吃水紧张的老重庆,是挑水夫挑起了重担,扛起了历史的重任。如今,挑水夫行业已然消失,但历史会永远记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慢慢走过自来水厂旧址,远远还能见到水厂纪念塔的塔顶,熠熠生光,在一片黑压压的建筑群中独树一帜,辉映了一片天空。

从旧址走出来,突然闯入闹市,小童的嬉闹声一下把我拉回现实。眼见周围,一群小孩儿围坐在石凳上玩着游戏,一言一语,稚趣十足。旁边的夜宵小摊贩吆喝着生意,而店里坐着的大哥们正在喝酒划拳,好不热闹。前面,一群阿姨不知又在闲聊哪家的八卦趣事,笑得直弯腰。还有遛狗的大叔、卖花的阿婆、背着旅行包的游人,和漫步在这条老街上的我擦肩而过。

这里,虽然只是渝中母城的小小一角,但其中隐匿的历史脉络却是如此纵深,鲜活的市井生活背后是地地道道的重庆味儿,如风如花,生生不息。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