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09月1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人物 钉钉子 宋明华:又见枝头硕果笑 陈国桃:绣出一片桃花源

版面翻页
人物
04
陈国桃:绣出一片桃花源
□ 本报记者 程颖

◆ 酉阳县政协委员

◆ “酉州苗绣”传承人

(受访者供图)

苗绣,被誉为“古苗文化的活化石”。在渝东南武陵山腹地,酉州古城里的吊脚楼依山而建,石板路安静绵延,绣女楼翘角飞檐、青砖碧瓦,几名绣娘在色彩斑斓的丝线间飞针走线,这里便是酉州苗绣重生的地方。

在这里,酉阳县政协委员、“酉州苗绣”传承人陈国桃坚守了十三年。因为热爱,她辞去高薪工作,在大山深处向苗寨阿婆们学习传统苗绣;因为责任,她来到贫困村,传授苗绣技艺,带领妇女们脱贫致富。如今在酉州大地,绣娘们以针为笔,以布为纸,一针一线,绣出了一片桃花源,也绣出了脱贫致富的美丽画卷。

深入大山拜师学艺

银饰的虎头帽、色彩斑斓的绣花鞋、满怀情愫的鞋垫、六柱床上福禄寿喜图案的床帘、绣着富贵牡丹的被面以及鸳鸯戏水图案的枕头……苗家人从出生的一刻起,从头到脚,一生都离不开刺绣的包裹。

陈国桃出生于重庆酉阳和湖南湘西交界的一个苗寨。小时候,她的母亲、外婆和阿姨们都穿着传统苗族服装,她常看见外婆坐在吊脚楼上绣花。有时候,外婆还会教她刺绣。“从小耳濡目染,在骨子里就对刺绣有着深深的情感。”陈国桃笑着说。

大学毕业后,陈国桃在一家银行工作。每次回到家乡,她都会感到莫名的惆怅,因为记忆深处中的传统苗族服装几乎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从大城市流行来的各种混纺、涤纶等。眼看家乡的苗绣即将失传,2007年,在家人的一片反对声中,陈国桃毅然辞去高薪工作,独自一人背上行囊深入大山,向苗寨阿婆们学习传统苗绣及苗画。

在苗寨,陈国桃和阿婆们同吃同住,睡的是稻草铺,铺下养着猪或羊。夜里,不时有老鼠从头顶跑过,她害怕得紧紧裹住被子蒙着头;冬天,简陋的房子被凛冽的寒风吹得啪啪直响,混合着山坳里的野兽叫声让她久久不敢入睡……

就这样坚持了一年,陈国桃走遍了位于武陵山区的酉阳、湖南、贵州等苗家村寨,终于学会了常用的苗绣技法。

行走在大山里,她越来越清楚,苗绣真正的美散落在老物件里。之后5年,她省吃俭用,花光所有积蓄收集了近千件传统苗绣物件,最艰难的时候,她只能靠稀饭和馒头度日。她从传统苗绣中汲取营养,反复钻研琢磨,不断模仿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苗绣技艺突飞猛进,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无一不晓,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技巧顺手拈来,山川河流、飞禽走兽在她手里被绣得栩栩如生。5年来,陈国桃不但自己绣出了很多好作品,她还将学到的技艺无偿传授给山里的留守妇女们,希望她们重新拿起绣花针,用绣品补贴家用,并帮助她们寻找销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国桃来到了酉阳桃花源,体验到了《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境,无比震撼。也是从这时起,陈国桃决定,此生“嫁给桃花源”。2013年,陈国桃创建了酉阳子月苗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并在酉州古城开起了“酉州苗绣”服装饰品店,一心扑在苗绣上。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酉州苗绣”店铺正在装修的时候,陈国桃在施工现场看到一位大姐扛起两包水泥。她上前问道:“大姐,你怎么会选择做这么重的活儿?”“我们农村人只有干这种苦力,其他的我也不会。”“那你会绣花吗?”“我可以学!”

这四个字在陈国桃心中激起涟漪,“既然她想来学,那我就带上她吧。”就这样,这位名叫罗玉梅的大姐成了陈国桃的第一位员工。

某天,陈国桃在菜市场买菜时遇见了卖菜的熊芳。熊芳的菜摊码得整整齐齐,一头白发在人群中格外显眼。陈国桃一问才知道,熊芳只比自己大两岁。后来,陈国桃把她的菜都买了,并对她说“你愿意学绣花吗?如果愿意的话就来桃花源找我。”第二天,熊芳如约而至。

抱着孩子在街上摆摊的杨敏、因病致残26年的陈碧海、照顾8个孩子的张小平……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跟随陈国桃学习苗绣的人越来越多。其实这和她最初的想法不一样。曾经陈国桃计划着自己一个人在桃花源绣苗绣,绣到头发白,绣到不能绣的那天。没想到,不知不觉间她的身后站了一群人。

善良如她,她还想帮助更多的人。在酉阳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陈国桃采取“公司+扶贫+乡村绣娘”的生产帮扶模式,在酉阳及周边区县组织苗绣技艺培训,不但免费培训,期间还补贴每人每天50元。在酉阳车田乡和浪坪乡这两个深度贫困乡,由政府搭建平台,陈国桃建立了非遗扶贫工坊。培训合格的学员,可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在扶贫工坊或是回家进行刺绣创作,创作的苗绣作品由陈国桃负责回收。截至目前,已累计组织6920名乡村贫困留守妇女、残疾人学习苗绣技艺,带动了大量留守妇女创业、就业,让更多人有事做、有收入。

2019年,听说扶贫工坊建到了乡里,车田乡的耿宝华很快报名加入了学习,耿宝华家有孩子和老人需要照看,无法远走打工。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她成了熟练工,每天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到车间上班,下班后再去接孩子回家,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见她勤快又能干,陈国桃便让她做了车间管理员,每到培训她还能获得每月900元的管理费。

浪坪乡26岁的谢玉莲身有残疾却心灵手巧,她总结学到的刺绣技法并加以创新,绣出的花瓣平整又好看。“娃娃在家里写作业,我就在旁边做刺绣,每个月有三四千元收入。”谢玉莲说。“村里的姐妹们在家绣花,不仅可以照顾老人、孩子,还能守护家乡,过上悠然自得的生活,这不就是身在桃源吗?”陈国桃感慨地说,她和姐妹们都在努力绣出一片桃花源。

“苗绣在,我在”

这些年,苗绣产业扶贫,虽一路艰辛,但也收获颇丰。2019年4月,陈国桃的苗绣扶贫文创产品入选外交部的外事礼品;5月,苗绣扶贫产品“绣出一片桃花源”入选“上合峰会”国礼;6月,苗绣扶贫文创产品“团扇”系列入选“一带一路”国礼,扶贫产品“苗绣十二生肖”被评为重庆好礼“金奖”;10月,公司被国家妇联评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今年2月,非遗扶贫产品“绣出一片桃花源”系列成功获得55项版权,3月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受疫情影响,陈国桃的仓库里一度积压了价值五六千万元的苗绣产品,“当时每天都愁得睡不着觉。”但是考虑到大部分合作绣娘都是贫困户,主要以绣苗绣的劳务工资为生,陈国桃没有选择暂停收购产品,而是一如既往地有多少收多少,让绣娘们在家防疫的同时能够安心生产、保障收入。

思虑再三的陈国桃选择了线上销售,开淘宝店铺、带领员工抖音直播带货等。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4月6日,淘宝店铺的销量出现转机,当天的订单量达到800多单。现在店铺已经成为“金牌卖家”,并被推荐为“淘宝好物”,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扶贫工坊的绣娘们喜笑颜开。

因受疫情影响而滞留在家的村民们纷纷主动到扶贫工坊学习,希望也参与到苗绣产业队伍中。短短一个月,来学习的乡村姐妹就有600多人。

长期操劳,陈国桃患上了“干燥综合症”,眼睛、嘴巴时常干燥难受,全身关节疼痛。然而,陈国桃依旧坚持为姐妹们上课,“手把手”教学,“一对一”指导。

为传承苗绣,陈国桃“抛下”家人,只身一人留在酉州古城,个中酸楚不尽言说。眼看着陈国桃身体越来越差,家人们都劝她放弃。陈国桃摇摇头,“‘酉州苗绣’那块牌子挂上去的时候,我说过,‘牌子在,我在’。苗绣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这辈子是不会放弃的。”公司的员工、工坊的姐妹见了陈国桃都会亲切地喊她“老陈”。这些姐妹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陈国桃,她们都说“老陈在,我在!”

“她们把手给我,我就会拉着她们,突破重重困难,勇敢前行。”陈国桃望着前方坚定地说。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