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坪街道:绘就基层社会治理和美图景
近年来,杨家坪街道紧扣九龙坡区工作部署,结合街道工作实际,提出以“人美、家美、和美、业美、城美”为目标的“五美杨家坪·幸福大家园”工作思路,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网格为基础,深化拓展“老杨群工+”,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资政建言助推垃圾分类
“小区有没有定点分类的地方?“垃圾桶的位置是否方便居民投放?”……走在九龙坡区杨渡路、杨渡村、新华二村社区的大街小巷,区政协委员崔丽忙个不停,就垃圾分类工作,下沉社区,上门宣传,督查进展情况。
目前,垃圾分类在九龙坡区全面推进。杨家坪街道通过党工委“统管”、社区居委会“主管”、社会单位“协管”的“三管”机制,绷紧垃圾分类工作责任链。坚持“三化”组合,通过建强专业化队伍、配齐常备化队伍、用好社会化队伍,充实垃圾分类工作群工队。通过打好垃圾分类工作组合拳,一方面注重氛围营造,按照重要节点精细布局、小区小品精心设计的原则,制作大型墙体宣传12幅、各类写真喷绘宣传载体500余处、各类插牌提示标语1000余个,形成重要节点有声势、主次干道有氛围、小区楼栋有特色的浓郁氛围;另一方面注重示范培育引领带动,按照设施、队伍、氛围、流程、体系等20项具体标准,精心打造市级、区级、街道级示范小区12个,以点带面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文明习惯。
2020年10月,根据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部署,按照《关于印发<强化党建引领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九员”管理服务队伍的通知》文件要求,杨家坪街道聘请辖区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街道生活类垃圾分类社会监督员,对街道和各社区、以及辖区内的单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社会监督,收集垃圾分类相关社情民意并提出工作建议,对发现的问题和好的做法及时向街道和社区通报, 帮助协调解决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围绕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杨家坪街道政协委员工作站还确定了关于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垃圾厢房改造等协商议题。工作站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智力优势和在居民中的公信力,组织委员广泛参与“社区议事”。
2020年11月18日,街道和委员工作站启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联合区政协联络委,在新胜村社区就前冶路垃圾站和公厕改造等问题与区城管局开展基层协商,研讨解决方案。通过实地查看现场,委员们在协商会上提出了整改建议。经过商讨,目前垃圾占道和化粪池的问题已得到圆满解决。
“五长共治”关注城市治理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垃圾中沙发、床垫、桌椅等大件垃圾的存放和收运成了老旧社区城市管理的一大顽疾。为此,杨家坪街道通过“五长共治”机制,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协商讨论,与街道、居委会、居民代表坦诚交流,向居民问需问计,有效解决了社区烦心事,美化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
“五长”是指包片联系区领导担任的街长,由街道联系社区领导和社区书记担任的片长,由社区干部担任的网格长(路巷长),由居民代表担任的楼栋长、一店一长的门店店长。“五长”通过强化完善网格设置,聘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辖区重点单位负责人、社会贤达担任社会监督员,建立社区微治理体制,将社区治理向网格治理延伸,由协商议事向服务管理转型,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治理。
“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深度应用,服务便捷了,但‘鼠标’不能完全代替‘脚板’,‘五长’和‘网格员’在‘家门口’办公,处于社情民意的第一线,往往最先接触各种线索,用老经验加新方法,走近居民,才能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杨家坪街道政法书记陈贵国介绍,这样的事例在杨家坪街道很常见。
辖区内一老旧小区无人管理,留下一大堆“历史难题”,因等不到新的物管公司接手,由社区接管,老网格员王永君担起了“物管员”的工作。为了解决问题,他挨家挨户跑,与小区居民商量对策。在他的努力下,坏掉的下水管道得以更换,裸土硬化,梯坎安上栏杆……小区环境焕然一新。
“有心者,难事不难。”王永君说,“之前的问题既是老旧小区历史遗留问题,也因为物管与居民缺乏沟通、理解,导致问题一直被搁置,作为网格员和义务物管员,只要将居民的难事当成自己的事,踏踏实实为居民服务,工作就能顺利推进。”
设置完善城市治理“五长制+网格化+信息化”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联系对接区级共建单位上下联动;明确日常管理和上下层级关系,形成街长—街网办—片长—网格长(路巷长、网格支部书记)—专职网格员、暖杨志愿者、网格党团员—楼长、店长的工作网络和层级……目前,杨家坪街道组建了全市首个街道级志愿者协会“暖杨志愿者”协会,提出打造九龙坡区首个志愿者之街,着力构建1个协会整体统筹+10支总队全面覆盖+100支分队深化拓展+1000家单位参与入驻+10000名志愿者注册参与的“十百千万”志愿服务体系,依托社会化志愿者队伍,统筹社会各方面资源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比如在杨家坪“一环五纵”干道,暖杨城市综合治理提升志愿巡回宣传队,广泛宣传城市提升管理政策和基本知识,提升市民知晓率和参与度。
2020年8月,辖区政协委员共同发起并向“暖杨志愿者”协会申请成立“暖杨”政协委员志愿者分队。截至目前,该分队开展慰问关怀、对口帮扶志愿服务活动10余场次,收集和反映辖区内居民意见建议100余条,积极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五美杨家坪·幸福大家园”建设服务。
自“五长制+网格化”工作开展以来,杨家坪街道结合实际,建立自上而下的联动工作机制,专题研究解决长期困扰的城市顽疾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重难点问题,确保城市管理工作高位协调,全面统筹,共开展街长“马路办公”80余次、专题研究20余次,推动解决石杨路、长江路占道经营摊点取缔等重难点整治60余处,帮助街道解决城市综合管理重难点问题38个,实施城市品质提升项目12个,共促管理增效、城市提质,初步形成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机制。
“老杨群工”聚焦基层治理
在杨家坪街道,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都叫做“老杨”。杨家坪街道系统总结近年来广大基层干部在社会治理中的群众工作方法,积极构建组织体系、建设标准、运行方式、工作方法、工作机制“五个一体化”的“老杨群工”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如今,“有事找老杨,老杨帮您忙”成了辖区内老百姓的口头禅。
杨家坪街道人大办公室主任罗颖介绍,从2020年5月初开始,杨家坪街道结合实际,开始构建“老杨群工”基层协商社会治理一体化模式。牢固树立和践行“老杨群工”治理模式,深化拓展“老杨群工+”,并作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优势和关键抓手,一体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落实,形成大法治、大群工、大民生、大服务、大和谐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目前,“老杨群工+”融合推动各项工作,在更宽泛、更多元领域化解矛盾、服务群众。
其中“老杨群工”+基层治理平台建设引人注目。
杨家坪街道在社区和居民小区、院落开辟专门的议事场所,由片长、网格长(路巷长)、楼长、店长等定期组织开展议事活动,收集群众意见,协商解决问题;制作“老杨群工”服务卡,改版升级街道“五美杨家坪·幸福大家园”微信公众号,增设“老杨群工”宣传展示、工作动态、咨询服务、报事处理等功能,便于广大群众方便快捷使用,保障“老杨群工”一体化运行;在辖区网格、城市治理综合巡查岗亭、志愿服务岗亭等设立“老杨群工”阵地,将社会治安防控延伸到基层最末梢。
比如天宝路96号小区,原物管公司因不盈利而退出后,成为弃管小区。在天宝路群工室的指导下,该小区设立网格老杨群工点,“老杨群工”成员杨再文挺身而出,担任自管组主任,带领小区居民实行居民自治。物管费用一直延续0.55元每平方米,目前小区收益结存18万余元。小区组织游园、春节年夜饭等活动让邻里相处和谐,亲如一家,获得业主们交口称赞。
据悉,杨家坪街道构建“1(站)+3(驻街站所队)+5(综合治理等平台)+10(综治中心等中心)+6(教育医疗金融等共建单位)”的组织体系,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的工作平台,让老杨群工“横向到边”,保障群众工作精髓实质覆盖、融入和运用到街道各个领域。
在健全街道老杨群工站“站体”的基础上,形成“1(站)—13(社区群工室)—135(网格型群工点)—X(若干个单位型、物业型等各类基层群工点)”组织体系,细化设置社区群工室、网格群工点等内部组织构架,让老杨群工“纵向到底”。通过升级“老杨群工”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健全完善街道工作站,形成站、室、点三级联动体系,让“老杨群工”覆盖和融合到街道各项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杨家坪街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