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早的航班在水上降落
现今,我们乘坐飞机,从候机楼登机,或下飞机去候机楼,一般走栈桥或坐摆渡车,但在以前,真的需要“摆渡”才行。
第一个航班在水面降落
1930年6月10日12点15分,一架小飞机降落在四川省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城下的聚鱼沱江面,机身下装有两只大浮筒。这是美制洛宁水陆两用飞机“万县”号,准载6人,上面有5位乘客:中国航空公司副董事长班德,航空组副组长聂开一和工程师曾桐,飞行员安烈生、万福。他们早上7点从武汉起飞,做一次考察飞行,中航拟开辟汉渝航班。
这时,一只木划子,也就是小木船,划到小飞机跟前,把班德等3人接上岸,留下飞行员照看飞机。聚鱼沱内水流平缓,江面开阔,是水陆飞机理想的起降水面。
1931年6月18日,中国航空公司又派工程师楚司法到聚鱼沱安置无线导航设备,并得到驻军批准后,正式设立聚鱼沱水上机场,是入渝后第一个航站。
10月21日,(武)汉渝(重庆)航线正式开通,重庆及至四川有史以来,第一个民航航班在水上机场降落。
摆渡坐飞机
“万县”号水陆飞机试航飞抵重庆城时,因1930年已建有广阳坝机场,便在此机场降落。从广阳坝到市区,走水路为逆流上行,约23公里。从陆上入城,公路要翻过南山,到达海棠溪码头后再坐渡船过江,至少在40公里以上。往来交通十分不便。
1931年10月11日,“万县”号水陆飞机再次试飞重庆城时,改在城区菜园坝江面降落。之后,这里正式成为汉渝航班的终点水上机场。
水陆飞机降落、停泊江心,客货必须由木划子接下来,转上岸。岸上的客货登机,也由木划子送到飞机上。这是真正的“摆渡”。
当年重庆及川江沿岸港口码头没设趸船,因吃水不够,轮船不能靠岸,也停泊在江心,客货都由木划子接送,称之“递漂”。小划子载重量小,灵活轻便,在江面漂来漂去,一趟趟来回接送客货,取了这个形象的名字。
1938年5月25日,中航开通重庆至乐山航线,在乐山城东南篦子街附近的江面设水上机场,中途经停泸州、宜宾时,水陆飞机停泊城下江面。
20世纪30年代,中国航空公司开辟的沪(上海)蓉(成都)航线系全国三大航线之一,因航程远、飞机小,实行分段飞行,大都在长江及附近水域设置水上机场,如:上海龙华黄浦江、南京三汊河与江门、安庆沙漠洲与大观亭、芜湖弋叽山、九江久兴纱厂、汉口分金炉、武昌东湖、沙市二郎门、宜昌十三码头等17处。抗战开始后,除四川大后方外,其余都关闭了。
水上机场VS碛坝机场
1930年重庆市政府清理河滩地时,预拨与城区长江北岸相连的沙洲珊瑚坝拟建机场。1933年,中航派驻渝办主任与重庆当局协商,四川省政府拨款,11月正式开建珊瑚坝民航机场。
菜园坝水上机场与珊瑚坝邻近,建设中影响水陆飞机起降。同时,中航又开通渝(重庆)蓉(成都)航线,航次航班增加,只能另辟蹊径。根据现场踏勘,千厮门外的嘉陵江水面较宽,临时选做了水上机场。但这里的水面毕竟比长江窄得多,又是码头相连、航道繁忙,而且接着枯水季节到来,飞机又不能起降。
但千厮门对岸靠江北城江畔,有一条长2公里多、最宽约300米的沙坝,名金沙碛——江流减缓,沙石淤积成坝,汛期没于江中,枯水时裸露,川江上称“碛”。中航便将金沙碛作为临时机场,与千厮门水上机场交替使用。
1934年初,珊瑚坝民航机场竣工,各航线航班由此起降,菜园坝、千厮门水上机场和金沙碛沙滩机场因此结束使命。这些临时机场前后各使用不过几月至两年不等,时间虽短,但在重庆乃至中国民航发展史上,仍是不可磨灭的一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