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1年08月0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要闻 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 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感  盯紧抓牢疫情防控关键环节 书香润巴蜀 写在乡土上的田园诗 发挥融资租赁投资功能 简讯 高温纳凉

版面翻页
要闻
01
写在乡土上的田园诗
□ 本报记者 秦杰

来到璧山区正兴镇河堰村“遇见天河生态农庄”的入口,只见朵朵荷花,紧紧依偎着碧绿滚圆的荷叶。伴着微风,飘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不远处的田坎上,挺立着一条爬满百香果藤的长长木质廊道,一群游客正穿行其间。一个穿白T恤、戴黑框眼镜的高个子青年走在队伍最前面,热情洋溢地为大家介绍着自己的农庄。这个青年,就是农庄创始人冯应强。

2011年冯应强从重庆科技学院毕业后,曾在国企工作了两年半。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一直向往田园生活,也想干出一番事业,于是他毅然辞职,回到乡村创业。

谈起创业之初,冯应强说,爷爷以前养过鱼,因此对水有着莫名的亲切。“考察当时的市场行情后,我决定养泥鳅。”

然而,冯应强的创业之路开启得并不顺利。“最初因为不懂技术,花10万元买的泥鳅苗,一个星期就不见了,后来才知道,不起眼的蜻蜓幼虫是泥鳅苗的天敌……”回忆起创业之初的挫败,冯应强仍痛心不已。

那之后,他积极参加了团市委、市农委等组织的各种培训,疯狂为自己充电。积累了技术经验后,冯应强的视野更开阔。“单做水产养殖存在诸多隐患,发展农文旅融合也许前景才更广。”

2017年,冯应强开始转型。正当他为资金短缺、土地流转等问题发愁时,河堰村实行“三变改革”,为他带来了转机。

通过“三变改革”,冯应强将215亩村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折股量化入股到他的名下,由此,他共获得了240亩的土地资源。他从市场需求着眼,开始布局水果种植和乡村旅游项目。“根据市场需求,先决定我的产品怎么卖,再决定我怎么生产,做会员制订单农业,将一份份健康产品从田间连接到餐桌。”在盯准市场的同时,冯应强请来了农科院的专家,从选品到种植位置和种植面积,都由专家帮忙规划指导。

到2017年底,冯应强的果园面积发展到110多亩,种植的水果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一年四季都可以向游客提供鲜果采摘。

不满足于四季不断的果香,2018年底,冯应强又凭借自己的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亲自设计建造了风格独特的生态农庄,办起了民宿。如今,冯应强的农庄一年产值已达到500万元左右。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正兴镇河堰村像冯应强这样选择返乡创业、回乡务工的越来越多。河堰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该村坚持“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始终把广大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放在第一位,建立联结紧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市场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生产订单合同、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使各方合理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红利。村民因此有了动力,产业融合推进加快。

“自从成为‘股民’,我们一家都不用去外地务工了。”村民林华福和妻子都是股权投资人,同时也在生态农庄打零工。去年,在收获底薪、土地股金和项目绩效后,林华福一家的收入达到了6万元。

昔日荒草丛生的河堰村,而今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别致;从前冷冷清清的农户,而今游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去几乎是“空壳村”,而今集体经济已壮大到40余万元、户均增收约3000元……现在,河堰村土地活了,乡村美了,村民富了,集体强了,幸福的笑容绽放在村民的脸上。冯应强、林华福等村民也把心中的田园诗意画在了乡土上。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