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傅天琳老师
在朋友圈看到傅天琳老师去世的消息,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顿时愣住了。傅天琳老师在我印象中,一直都是那样开朗和慈祥的!
我有幸几次与傅天琳老师一起采风,在青海祁连、广东茂名,都留下了我们一起的脚步,我们甚至在海边沙滩的“诗歌林”里共同种下了挂有诗人姓名的树。
傅天琳老师,属于那种接触之后令人不敢写诗和更敢写诗的长辈。不敢写诗,指的是她的诗中的纯净、巧思及发人深思的力量,令自己相形见绌,不敢有班门弄斧之感;更敢写诗,是每次与傅天琳老师交流,或给她拙作,她都是及时给予鼓励和欣赏,让人感受到满满的真诚。
我在“为你诵读”平台编选范读作品时,曾主动选择了《我是男子汉》,傅天琳老师很高兴。后来,傅天琳老师又推荐了她的《让我们回到三岁吧》,以及今年我主动编选的她的新作《玻璃桥》。这三首作品,前两首都是傅天琳老师在带外孙享受天伦之乐时的作品,纯净而深刻,令人回味。印象深刻的,还要数新作《玻璃桥》,傅天琳老师通过走玻璃桥,把玻璃桥比作人生之路,走玻璃桥过程中的各种遭遇和感悟,其实就是她对走人生路的总结。构思奇巧、忍俊不禁,但读后会令读者陷入久久的思索。
说起来,我是真的不应该啊,傅天琳老师在电话中都告诉过我,她生病了。但是,但是我哪里会想到会这么严重啊!在她生病期间,我们都还有不少交流,她甚至为我的两本诗集(《重返村庄》和《新写实主义》)写了读后评论,她在文中开头就说“从来没有在手机上读过两本诗集,字小,颜色淡,想往回翻又找不到在哪里,稍微慢点又黑屏。总之对于我这个手机用得不利索的老年人来说,很是费力,但我还是用心读完了,因为是项建新的诗集。”我和傅天琳老师是忘年交,她说:“我和建新隔了一代人,但读起来并没有年龄障碍。感觉我们气息相通,审美趣向比较一致。”
现在翻阅我和傅天琳老师的聊天记录,才发现,她发来的关于写我的诗歌评论文档的名字叫“录音2”,现在想来,那时候的傅天琳老师就应该是在病床上了,但为了完成对我诗歌的评论,她是先口述并录音整理的方式才完成的。
傅天琳老师在评论《我读项建新》里引用了我的一首诗:“仅以一首诗为例,《天上的星星》:‘天空/是一棵树/星星/是它的花朵和果实/人生就像爬树/等攀到了树顶/就化作了天上的星星’,全诗一共才37个字,却带给读者无限的思考和想象,感觉可以入各种选本,自然的情感的哲学的科技的深奥的浅显的,老少咸宜。如果进入某儿童诗选本,孩子们可以得到最好的启迪。”傅天琳老师能读到我的这首诗,令我感到欣慰,因为我写此诗的初衷,其实就是想颠覆一些对人生和死亡的认知,死亡并不是消极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存在和永生。
傅天琳老师和很多人不一样,很多人无法做到包容与自己不一样的另一片叶子,而傅天琳老师,却总能在另一片叶子上发现和肯定另外的美。而这一切,都源自她那颗真善无比的心,她才能无比真善地对待他人,也就写出了那么多真善无比的诗篇。我想,只要她的诗篇留存在世间,世间便是美好的世间!
傅天琳老师,真的谢谢您的鼓励和支持啊!
傅天琳老师,我们真的难舍您,就像难舍最亲的亲人!
傅天琳老师,愿您在天堂再也没有病痛!
傅天琳老师,愿您在天堂继续书写美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