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渝全国政协委员余国东:努力让生态底色更靓
(受访者供图)
“5年履职路,让我收获满满。尤其是看到自己的提案建议转化成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举措,很有意义。”近日,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重庆连续16年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守住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余国东等委员的不懈努力。
2018年,作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余国东提出第一件提案《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提案》,交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办理后,当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审议通过了《土壤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部还发布《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等标准。
随后,余国东持续关注涉及土壤污染的深层次问题。如绿色可持续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运用率较低,有的污染地块上曾存续多家企业,责任主体认定难、追责难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在去年提交《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的提案》,推动国家持续开展典型行业企业及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等行动。这份提案也获评全国政协2022年度好提案。
过去五年,余国东累计提交提案46件,大部分都聚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助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这一领域。“感受到国家对委员提案如此重视,我深受鼓舞,更加珍惜这份沉甸甸的使命。”余国东说。
今年,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新设环境资源界别,余国东成为其中一员。他认为,以前许多有着环境、资源、能源专业或行业背景的委员分散在不同界别中,导致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较为分散,此次调整无疑增强了环境资源领域的履职力量。全国两会前夕,他关注的话题包括:如何协调处理好自然保护地内的人口发展、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构建生态涵养的农业农村,通过发挥郊区生态价值来促进产业振兴等。
“新界别当有新作为。”余国东表示,将不断加强学习和思考,在未来履职中与众多环境资源领域的委员一道,持续建言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