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社区,南岸区花园路街道里典型的老旧散社区,这里小巷子多,道路曲里拐弯,许多房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成的,曾聚居着不少外来务工人员。
这里有着我的一些独家记忆。少年时,这里连接着我的学校和家,上学放学要路过这里。那时生活节奏慢,巷子里有不少手艺人讨生活,孩子们在便利店的摇摇车边玩耍,主妇们在街口跟菜贩子讨价还价,老人架着老花镜坐在街心花园晒太阳、织毛衣,日子过得不算宽裕,却也其乐融融。
那时社区里有一个湖,叫南湖。说是湖,其实就是个大池塘。南湖边有不少茶馆,最开始卖传统的盖碗沱茶,慢慢地就变成了花茶、果茶和果汁。大排档也多,地道的渝菜吃着有幸福感。这里曾是南坪地区热闹的聚餐地,可惜的是,随着城市开发,周围居民的废水都排进南湖,湖水从清变浊,水面上长满水草,漂浮着垃圾,一到夏天臭气熏天。2009年,在区政府的投入下,池塘被填平,变成了一个社区公园,整个公园分为两个部分,一边是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以草地为主,种植了银杏、香樟、雪松、黄葛树、红叶李等树木;一边是宽阔亮堂的市民广场,供周围居民活动健身。配上蜿蜒曲折的小道、错落有致的凉亭,南湖社区变身让邻居们羡慕的宜居地。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城市与人事飞速变迁,我很少去南湖,却在最近的一次相逢中,重新找到了幸福感。
这天,我随南岸作家志愿服务团走到了这里。老街巷黄葛树的落叶铺了一地,被昨夜雨水打湿的台阶上偶见青苔,一路慢慢走下去,作家们的感受竟都惊人的一致:我也想住在这里。
花园七村的路口有个社区便民图书馆,居民自费打造了一间书香玻璃房子。书不算多,但有自助设备,实现与南岸区图书馆24小时通借通还。展示架上有社区居民自己创作的文创产品,一对年轻人正拿起一朵毛线花仔细观赏,这花儿是社区的阿姨手工编织的,五颜六色,十分好看。
走在路上,处处可见“三益社区”的字样。有作家询问,是哪“三益”?迎面走来提着笼子遛鸟的大爷抢着说“益己、益人、益家园”。听说,这个“三益”全国都有名,经常有别的城市来学经验。这里倡导人人学雷锋,“你帮、我帮、大家帮”,“你好、我好、大家好”。记忆中的小茶馆所在地,现在已经成了“茶韵广场”,还修了雕塑,坝坝茶很古朴亮堂。走进去,居然遇到区内的知名书画家潘先生,他说自己时常给社区写一些书法作品,社区经常举办书法展,居民感兴趣,现在好多人都能写上两笔。
社区有个“微益坊”,二楼有阅览室,一些老人在看报,一位姓李的居民在里面画葫芦画,画的是葫芦娃和他们的爷爷。好奇一问才知:60多岁的他是南湖社区红袖标义务巡逻队队员,曾获2017年度重庆市“热心市民”称号。还有个有意思的称号,是社区居民为他取的:“重庆版葫芦娃爷爷”。他的彩绘葫芦画,于2016年获评南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获得重庆“夔州工匠杯”优秀奖,作为“南岸葫芦画”的首创者,他目前正申请市级非遗传承人。想起刚才遇见的潘先生,愈发觉得南湖社区文化氛围真是浓厚。
但随即来到的市民广场,却烟火气十足。广场周围全是餐饮店,有全国知名火锅,有网红店,有小吃集市,还有区级非遗菜品……一家火锅店里,红亮亮辣翻天的火锅旁边摆几碗五彩缤纷的创新甜品,像是一种心情调剂。
南湖和谐的氛围也吸引着年轻的创业者,看微信朋友圈里,这里一家社区咖啡馆开门营业了,图片里的小院子打扫一新,绿植满眼,茶席待客。爬上二楼的小露台,看阳光透过树荫,洒下婆娑的树影,喝着咖啡,在树下小憩,偷得浮生半日闲。偶有一只流浪猫,梦一般穿过飞檐的楼角。
城市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今天的南湖社区,老街人情与城市更新并存融合。这里有着老重庆的生活记忆,也有新重庆的时尚痕迹。土生土长的南岸人与外来务工的异乡客,在这里认认真真、热热闹闹地生活,南湖三十七巷里,上演着一个又一个平凡又精彩的故事。 (作者系南岸区政协委员)
南湖社区 南岸区政协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