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3年05月0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春秋 卢作孚与恽代英的两次重要交集 重庆风景 雄伟险峻瞿塘峡 瓷瓶上展现劳动图景

版面翻页
春秋
04
卢作孚与恽代英的两次重要交集
□ 作者 兰梦宁

卢作孚(1893年—1952年),出生于重庆合川,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在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都曾作出巨大贡献。毛泽东称赞他是“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也提到卢作孚,称其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恽代英(1895年—1931年),出生于湖北武昌。他是毛泽东口中的“全国革命青年领袖”,周恩来赞誉的“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是中共早期著名的理论家、思想家、教育家。在他们二人跌宕的人生中,都曾受到教育救国的影响,在人生旅程中有过交集,并结下深厚友谊。

第一次交集:合力推进川南教育改革

1920年4月,四川军阀杨森脱离滇军,任川军第9混成旅旅长、泸永镇守使、永宁道尹。1921年初,杨森在永宁道尹公署所在地的泸州提出建设“新川南”的口号,并邀请当时在与泸州毗邻的江安县江安中学任教、倡导新思想的《川报》主笔卢作孚,到川南推行教育新政。是年初,卢作孚应邀到任永宁道尹公署教育科科员。不久,杨森又以卢作孚“为人谙练有识,劲气内敛”,特聘其担任道尹公署教育科科长,直接主导永宁道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任上,卢作孚着手办两件事,一是以开展民众教育为中心,创办通俗教育会,继续推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二是以整顿川南师范学堂(永宁道所属25县最高学府)为中心,进行新教育的试验。

1921年暑假,卢作孚专程从泸州到重庆,寻找到“少年中国学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时任川东道尹公署秘书长的陈愚生,与其商量川南师范学堂校长、教务主任和师资的人选问题。陈愚生当即推荐时任川东道尹公署教育科长、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王德熙出任川南师范学堂校长,少年中国学会会员恽代英出任川南师范学堂教务主任。

1921年10月30日,恽代英来到泸州川南师范学堂任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卢作孚出席当晚学校举行的欢迎会并讲话,自此,卢作孚与恽代英的人生第一次交集开始。

恽代英积极倡导启迪民众探讨救国救民真谛、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改革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恽代英就川南师范学堂的教育改革,卢作孚也全力支持。两人在泸州时过从甚密,常在一起商谈。恽代英给友人信中如是说:“科长卢思(卢作孚的别名),人更可注意,真可谓济济多贤。”恽代英在给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负责人杨钟健的信中提到自己在泸州的情况、打算,并提及卢作孚等人以及他们的计划:“在此军长杨森,教育科长卢思,再加校长王德熙都可谓好勇过我……川南以改造教育、改造社会或竟闹得成功。”由此,足以见恽代英与卢作孚等人之同心同德、满腔豪情,志在唤醒民众。是年,基于此,王德熙、恽代英等5位少年中国学会会员最终决定,联名介绍卢作孚加入少年中国学会。

1922年4月,王德熙调离后,恽代英接任川南师范学堂校长,大力进行改革,他提出师范学堂的教育宗旨:“培养小学教师,同时又是社会活动家。”还发起“学校公有运动”“择师运动”以及“经济公开”运动等,将川南师范学堂的教育改革推向新的阶段。

正当教育改革试验卓有成效之时,1922年7月川军第一军、第三军联合反击杨森的川军第二军,杨森战败而退出泸州,川南教育改革戛然而止、前功尽弃。当年7月,卢作孚被迫辞去永宁道尹公署教育科长一职。

在川南期间,卢作孚与恽代英就救国救民也各自提出了见解和主张。两人多次思想上的碰撞,更加坚定了各自的追求、信仰,深化彼此的友情。

因恽代英着力推行教育改革、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培养革命青年,军阀赖心辉以莫须有的罪名,于1922年10月15日将其拘捕。获释后,1923年1月,恽代英辞去了川南师范的职务,离开泸州经由重庆前往成都。1923年夏,恽代英结束了在成都的工作,奔往上海,在追求革命的滚滚洪流中极力奋进。

1923年,卢作孚又在杨森支持下出任成都通俗教育馆馆长,民众文化教育活动如火如荼之时,却又因杨森被其他军阀打败逃出成都而不得不半途而废。

第二次交集:约定“一个搞革命,一个搞建设”

两次教育改革的挫折,使卢作孚痛切认识到办教育不能靠军阀,如其说“纷乱的政治不可凭依”,“每每随军事上的成败,而使事业共浮沉”。必须先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独立自主办教育。于是,从成都回到家乡合川后,他就开始着手创办实业。

1925年10月,卢作孚发起创设“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以“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宗旨。是年冬,为订造轮船,卢作孚在上海奔波了两个月。得知卢作孚到上海订造新船,恽代英专程从广州赶到上海,约见卢作孚。在卢作孚下榻的房间,畅谈了近三个通宵,两人对国民革命的前途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救国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当时,恽代英在广州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此次前来,目的是想力促卢作孚去广州黄埔军校任职,一起革命救国。

卢作孚却认为自己参与了四川的“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等几次革命,只有破坏没有建设,因此决定通过实业来救国。同样是忧国忧民,同样是认为中国需要改变,但卢作孚不认同恽代英的革命方式,或者说他认为仅仅用革命的方式是不够的。改变,也可以用慢慢影响,慢慢转化的方式去进行,卢作孚希望学习微生物,以看不见的力量,办成大事。卢作孚婉拒了恽代英的盛情邀请,恽代英见其态度坚决,只好与其约定“一个搞革命,一个搞建设”,将来“殊途同归”。恽代英也深深体谅到卢作孚的处境,“民生公司刚起步,民生公司未来的发展肯定离不开卢作孚的运筹帷幄”。恽代英心里十分清楚“卢作孚是中国难得的一位人才”。两人谈话的最后,思考良久后,卢作孚将四弟卢子英推荐去黄埔军校参加学习。恽代英没有过多的勉强,只能带着深深惋惜和遗憾而话别。

卢作孚离沪返合后,随即将弟弟卢子英送去广州,顺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因病退学。期间,恽代英对卢子英的成长也多有帮助。在黄埔军校期间,恽代英也曾告诉毛泽东、周恩来:“四川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物,叫卢作孚,此人将来很有希望。”

(作者系合川区政协委员)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