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人品操守二三事
卢作孚生于1893年,逝于1952年,不算长的一生中成就了难以计数的事业,涉及发电、自来水、航运、造船、铁路、煤炭、水泥、陶瓷、印刷、出版、钢铁、机械、纺织、印染、食品、建筑、贸易、银行、保险以及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与其相得益彰的是,他的人品操守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许多名人给予由衷赞许,如黄炎培写道:“把他精神分析起来,他是耐苦耐劳的,是大公无私的,是谦和周到的,是明决爽快的,是虚心求前进的,是富于理想而又勇于实行的。”晏阳初写道:“我一生奔走东西,相交者可谓不少,但惟有作孚兄是我最敬佩的至友。他是位完人,长处太多了。”梁漱溟写道:“作孚先生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乎可比于古之贤哲焉。”坊间同样也大量流传着有关他人品操守的故事。
1927年,重庆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军事政治研究所学员结业,刘湘在重庆川东粤菜馆宴请深受学员欢迎的两位教官卢作孚和刘航琛。入席的时候,一长列西餐桌,刘湘坐在主位,一左一右两个位置最高的客席分别是卢作孚和刘航琛。卢作孚借故有事回北碚没有赴宴,因此刘湘左首的位子便空着。卢作孚有一次因工作需要,留请军阀杨森在北碚兼善餐厅吃饭,桌上没有山珍海味,只有餐厅自制的豆花。卢作孚坦然笑对杨森说:“您山珍海味吃得多,不稀奇。我请您吃一顿豆花饭,您一辈子都记得。”说得杨森乐呵呵的。
1930年,刘湘和24军军长刘文辉合资开办川康殖业银行。开办之初即邀请卢作孚当首任总经理,同时还在所发行的钞票上印了“总经理卢作孚”几个字,并加印了他的姓名私章。这种情况是当时所有银行,包括中央银行也没有的做法。而川康殖业银行却用一个人的品德来证明银行的信誉,盖因卢作孚一贯对社会讲信誉,反过来社会对他有信心。
1934年8月,卢作孚在江西庐山参加中国科学社第十九届年会时,与陈立夫有个关于“礼义廉耻”的晤谈,一直流传于世:
陈立夫先对“礼义廉耻”的解释,打了一个比喻:“有了两杯茶,多的一杯让给你吃,我吃少的一杯,此之谓礼;只有一杯茶,不够两人分配,但是你口渴了,我不吃,请你吃,此之谓义;有两杯茶,每人一杯,你吃你的,我吃我的,此之谓廉;我假设多吃了你那一杯,便算是耻。”卢作孚笑答:“陈先生这个解释很实际而又具体,在原则上我是极端赞同的。要是本这个意义,更进一步,把只注意对人的方面改变到对事的方面,把只运用在过去应酬上的礼义廉耻,也运用到现代的国家建设上来,岂不是更有意义而更好吗!此话怎么解释?也可以假设几个例子来说。我们所谓礼者,客气之谓也。好比一桩经济事业赚得的钱,大多数拨归公有,继续作生产的用途,个人则只享受最低限度的生活费,此之谓礼;一桩公众的经营,今天没有钱办了,我们毁家纾难,枵腹从公,此之谓义;凡是公众的财富,我们绝不苟且一点,此之谓廉;同时做一桩公众的事情,假设我所做出来的成绩,不若别人的好,此之谓耻。但是只发扬中国的固有文化,我认为还不够,那只算是做到了一方面,可以说是消极的方面。我们还须得尽量运用现代世界上的科学技术,才能够完成一个现代国家的物质建设和社会组织。”相谈至此,陈立夫颇为首肯,并表示将向中央党部辞去部长职务,而集中精力作文化救国运动,即作如何使中国现代化之运动。
卢作孚生前留下了不到50个字的遗嘱,其中有句话是“借用家具还给民生公司”。事关卢作孚的家之前从南京搬回重庆时,因家人不小心,错拿了几件在南京民生公司借的家具。卢作孚知道后很着急,多次嘱咐家人把家具还给公司。 (作者系卢作孚长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