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4年01月2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为加快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加油干——2024两会特刊 重庆理工大学:凝心聚力 实干笃行

版面翻页
为加快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加油干——2024两会特刊
33
重庆理工大学:凝心聚力 实干笃行

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抗战烽火淬炼,兵工血脉浸润。诞生于1940年的重庆理工大学,前身是原国民政府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曾是享誉国内的“兵工七子”之一,是西南地区唯一具有兵工背景的普通本科高校,现为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花溪、两江、杨家坪3个校区,拥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和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了理、工、文、管、经、法、医、艺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专业体系,拥有“十四五”重庆市重点学科14个,设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个,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等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坚持创新发展,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48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多个科技服务平台,是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形式、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是“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组织成员高校。

当前,迈上创业新征程的重庆理工大学正持续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国防兵工”两大办学特色,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大力推进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以高质量党建统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实现建校百年远景目标,关键在党。”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探索实践“六个一”的党建工作体系,大力推进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统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功召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开启了实现建校百年远景目标的创业新征程,确立了“两步走”战略安排,明确了“12567”的发展思路,吹响了阔步创业新征程、谱写发展新篇章的前进号角。2023年,学校获评重庆市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并实现“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双倍增。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厚植育人沃土。践行“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抗战精神、红岩精神、兵工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校领导带头讲“大思政课”,学校党委牢牢抓住思政课堂主阵地,构建了主要领导亲自抓、部门协同联动、全校参与的思政课建设工作体系。校党委负责人带头在开学、毕业典礼、五四表彰等重要活动常态化讲授“大思政课”。党委注重将思政教育与民生工作相结合,为加强学风建设,推动广大青年学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2023年3月,学校推出7点前“半价早餐”暖心举措,受到学生热烈响应,学生早起晨学晨练率大幅提高。学校大力实施“六个一”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了具有“红岩味”的重理工“大思政课”建设方案。学校是首批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建设共同体牵头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重庆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教育部2024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和2023年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

大力实施领航、头雁、夯基、铸魂四大工程

着力构建人才成长全生命服务体系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学校大力实施“领航”“头雁”“夯基”“铸魂”四大工程,统筹人才“引、用、育、留”全链条,着力构建人才成长全生命服务体系,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实施“领航工程”。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一把手”领衔、专班牵引、上下协同、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高规格召开党委人才工作会,提出加快建设全市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的目标,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学校人才观念、人才政策、人才环境等重要内容;加强制度建设,制定《重庆理工大学关于促进人才发展的若干举措》等文件,提档升级人才引育工作。

实施“头雁工程”。通过党政“一把手”走出去引才、市场化引才、设立引才育才“伯乐奖”等措施多渠道物色高端人才,大力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等,大力培养和支持重要奖项获得者、重大项目负责人、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等有重大创新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不断集聚高端人才。近年来,学校自主培养“国家杰青”,连年获批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汇聚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重庆英才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300余人次。

实施“夯基工程”。学校通过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制度,建立事业编制聘用、全职聘任、柔性聘任相结合的多元化用人机制,按照“揭榜挂帅、赛马比拼”的机制,形成以目标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创新人才培育模式,首批评审通过“士继”英才96名,构建起学校人才矩阵。持续推进领导干部“六联系六对接”青年人才机制,实施青年教师内培工程,组建青年教师“专家顾问团”,大力实施青年教师“三进”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向科研团队和科研基地(平台)聚集,促进青年骨干尽快成长为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人才。

实施“铸魂工程”。学校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严守师德违规零容忍底线,抓实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编印《师德师风学习资料汇编》,常态化开展全体教师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活动,厚植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情怀;开展“感动重理工”评选,选树先进典型,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学校入选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重庆市名师、重庆市最美教师等10余人(个),获评全国模范教师1人。

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联动“四个课堂”引领大思政协同育人

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学校瞄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两大产业集群对产业人才的急迫需求,与自创专精特新企业共建教育部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重庆市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主线,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绿色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高等研究院作为教育部首批10个中西部高等研究院之一,紧盯重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动态,整合学科优势资源、人才优势资源、科技优势资源,聚力产科教融合,探索培养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领域“器件—部件—系统——装备”全链条卓越人才。通过深入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就业岗位的“资源池”不断扩大、用人单位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学校被评为2023年“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单位”。

联动“四个课堂”,引领大思政协同育人。强化第一课堂建设,明确专业课程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标准、要求和方法;设立“一院一品”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打造育人品牌。活跃第二课堂,建设“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红色情怀等。向外延展第三课堂,组织青年学生赴革命圣地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实践研学”活动等。积极抢占第四课堂,打造23门思政微课等,不断汇集壮大网络思政正能量。

面向国家和重庆市高端装备领域重大需求

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的创新链条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聚焦重庆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持续强化协同创新,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为投身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力量。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基础数学这一对科技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学科,建成了重庆市首批三个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之一的重庆几何拓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近年来,中心研究人员在复流形的形变理论、模空间和泰西穆勒空间理论及数学物理、阿蒂亚-辛格指标理论及其应用、实与复的芬斯勒几何、子流形几何和几何流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数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服务经济主战场,面向我市现代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试验检测技术领域需求,研发出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动系统高速动态试验装备等四大类22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试验检测装备,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试验检测技术与装备自主可控。成功孵化国家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建立了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化”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先进试验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体系,荣获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产品4台、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6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主战场

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创新举措引各界关注

学校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大力推进“政产学研金专友”深度融合,通过与政府结亲、与行业结盟、与企业结友、与高校院所结对,极大提升了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构建协同联动新格局。学校坚持围绕地方产业链布局学校优势科研领域,升级打造新型政产学研合作联盟,构建了“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的全链条合作关系。同时,聚焦各区产业布局,构建一区一策的合作模式,与巴南区构建“技术+人才+资本+生态”的合作模式,联袂打造“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共建大健康产业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与九龙坡区积极探索“有机更新、老城复兴”新路径,共建重庆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促成中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快速响应小组(重庆)落户杨家坪校区,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坚持协同创新,汇聚创新创业资源。学校通过探索以股权为纽带建立新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社会资本、创业基金、研发团队或成果所有人等各自的优势,搭建了以技术为核心、平台为载体、资本为抓手、服务为支撑的“四轮驱动”创新孵化培育模式,和大学科技园+加速器+产业园的“三级孵化”孵化载体,实现全要素赋能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打通了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近5年成果转化2797项,转化金额7.6亿元,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连续两年位列全国高校前50强。建成2个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281家,推动师生成立创新创业企业71家,其中167家入库科技型企业,71家入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产值突破100亿元。学校先后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以及重庆市属高校唯一国家大学科技园。

(重庆理工大学 文/图)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