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实争先创佳绩 勇毅前行铸荣耀
——奋力谱写现代化体育强市建设新篇章
杭州亚运会,重庆市共有10名运动员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5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的历史最好成绩;运动员丁欣怡在第40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上,为中国队拿下中国艺术体操史上首枚世锦赛金牌,同时获得巴黎奥运会入场券;重庆“体育彩票”国际象棋队获得我市首个全国国际象棋甲级联赛金牌;荣昌区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并在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交流活动上作经验介绍……荣誉闪耀,成果丰硕。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体育总局的大力指导下,在各区县党委、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全市体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 “五个一批”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现代化体育强市建设,体育事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跑出了“加速度”。
双城联动务实有效 改革求变紧贴形势
2023年,全市体育系统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加强统筹协调、谋划务实举措、积极推动落实,有力推进成渝地区体育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我市先后出台《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推进体育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3—2025年)》等文件,制定《强化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2023—2024年度合作项目事项清单》。全市先后有10余个区县体育部门,20余个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分别与四川省相关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在承办会议、举办赛事等方面增强融合、促进交流。
全年共同举办了2023川渝汽车场地越野赛、2023首届川渝飞盘邀请赛、第二届川渝毗邻地区群众体育荟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40余项,双方互动超100万人次;互派3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复合型团队人员到相关单位代培、实习;联合举办了“奔跑吧·少年”第四届川渝青少年体育交流活动、川渝地区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等赛事活动100余场;成功举办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暨第六届、第七届重庆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暨第五届重庆市体育产业博览会,携手前行、一起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两地共鸣。
同时,认真落实市委“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引领撬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数字体育建设、数字政务建设以及深化治理,大力推进体育工作改革创新。
建立数字体育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体育核心业务梳理和“三张清单”编制,根据问题清单,结合基层所需、群众所盼,构建“赛事活动”“场地设施”“社体指导员”“国民体质监测”“青少年运动”“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一件事”应用场景,集约形成“渝悦运动”重大应用框架,以此推动数字赋能体育事业改革发展。
完善体育领域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告知承诺制,优化“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线上办理,行政许可办件更加简化便捷,“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的改革要求基本实现。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发展,深化市、区(县)联动发展,永川、大足、潼南、奉节、綦江、酉阳、城口等30个区县出台体教融合工作文件,江北区、万盛经开区启动“体教融合改革试点示范区”创建工作。与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建立起重庆体育资产资源交易平台,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探索成立重庆体育基金会,推动多渠道筹集资金助力体育事业发展。
重大赛事提质增效 参赛备战成效显著
2023年,全市体育系统围绕“扮靓重庆颜值,增强城市气质”,积极申办承办重大国际国内赛事,广泛开展品牌体育特色赛事,城市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成功举办了2023年“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国际棋联女子世界锦标赛对抗赛、第18届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等8项国际高水平赛事,举办了艺术体操、高尔夫球、武术散打、龙舟等20余场全国高水平赛事,相关国际组织负责人来渝指导工作,现役世界冠军、全国冠军、高水平国家青年队、国际知名俱乐部来渝参赛,部分赛事连续在渝举办,赛事规格、赛事规模、赛事组织呈现更高质量。
我市先后举办了2023重庆马拉松、2023中国女子飞盘公开赛、2023中国广场舞大赛(重庆站)、重庆市第三届龙舟公开赛等,全年共举办市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00余场次,区县级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2300场次,有效增强了市民的体育获得感。
成功举办第九届中俄青少年运动会,为增进两国体育界合作、促进青少年交流和人民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提升重庆城市形象和对外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年各区县举办的各级各类体育比赛,有效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了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在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健康中国重庆行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全面加强参赛备战。
坚持开放办体育,先后与28个区县、高校、体育行业协会等单位共建30个备战项目;十五运设置34个大项,目前我市已有31个,备战大项覆盖率达91%,分项数达41个。人才培养更加有力,向国家队输送队员72名,教练员、队医、领队、管理人员等人员7名。
推动全市35所区县体校与中小学校加强联办或共建,将运动项目布局到学校,实现学校课余训练与体校专项训练有机结合。创建了31个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14个“重庆市重点业余体校”、147个“重庆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命名27个“重庆市星级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大力推进“三大球”、田径等项目青少年赛事改革,针对重点项目、新兴项目举办多场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苗子赛、训练营,充实了500余名优秀苗子。
我市共有6名运动员参加5个大项的世界锦标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参赛人数和项目数创新高。橄榄球、高尔夫球、羽毛球、冲浪等多个共建项目创造佳绩。全年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共获得132枚金牌,314枚奖牌(不含金牌),较上年55枚金牌110枚奖牌的成绩大幅提高。
大力促进体育消费 设施建设推进有序
2023年,全市体育系统围绕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促进体育消费,进一步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全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694.34亿元,增加值279.62亿元。
通过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切实发挥体育促增长、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的综合作用;启动市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区和市级体育旅游试点城区建设工作,命名15个市级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8个市级体育产业基地;不断放大“体育+”“+体育”融合效应,大力开展商、文、旅、体、农融合发展的体育消费活动,全年累计发放体育消费券1100多万元;全面加强体育彩票销售,全年销售额 112.6亿元,刷新体彩营销新业绩,为体育、教育、社会保障等国家公益事业筹集公益金25.89亿元,创造税收1.08亿元。
同时,围绕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充实完善现代化体育强市建设的硬件支撑,积极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编制完成了《重庆市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竞赛场馆建设规划》,编制印发《重庆市竞技体育训练基地规划》《重庆市市级体育设施建设计划》《重庆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导则》,统筹布局32个市级竞技体育训练基地,围绕不同功能定位分类提出31个建设项目计划,并统一规范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和建设标准。积极推进重庆仙女山体育综合训练基地、市奥体中心综合馆和体育职业学院等市级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完成9个市级重大基建维修项目,指导建设和统筹推进全市重点体育基础设施项目116个。
积极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双百计划”,在18个区县实施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工程,支持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乡村振兴多功能运动场,完成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10个体育公园建设,资助10个体育公园、11条健身步道和56个智慧化体育场馆,完成12个乡镇健身广场、10个市民健身房、10条智慧健身长廊和455个农民体育更新工程等项目建设,全市82个公共体育场馆面向社会有序免费低收费开放;全市体育场地面积总量达85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2.6平方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024年,全市体育系统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用“竞技体育改革发展攻坚”带动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努力谱写现代化体育强市建设新篇章。
(市体育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