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4年05月1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理论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 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 深学笃行   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做好政协新闻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

版面翻页
理论
04
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
□ 作者 刘新智 王奕丹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要对标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和党中央赋予的使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重庆主动服务全国大局,努力发挥“三个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从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全方面合作发展平台三方面共同发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守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根据本地优势找准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和功能,才能更好将自身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新优势。重庆制造业基础较好,有相应的比较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一是要着力推动现代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主导产业集群。培育优质市场主体,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能力的领军企业带动上下游发展,实施好全市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重点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二是要着力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传统产业向绿色化、自动化转型升级,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以高水平保护支持高质量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业等支柱产业融合发展,聚力推动智能化改造项目,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优势品牌。三是要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布局未来新兴产业。依靠重庆市产业基础,围绕新型显示、轻合金材料和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面对世界前沿,聚焦国内发展,谋篇布局包括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生命科学、元宇宙等领域的新兴产业。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动力”。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融合,科技成果产业化后才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跃进和解放。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聚焦“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打造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石和源泉。一是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依托优势科教资源,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多学科交叉,跨领域培养一批“高精尖缺”科技人才、新型高素质人才。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合理流动和激励机制,营造尊才敬才爱才识才的融洽氛围,实施做好“百万人才兴重庆”引才计划,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二是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在科研创新选题中的话语权与技术路线选择权,推动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项目选题机制。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向企业开放共享科技资源。深入实施“双倍增”行动计划,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三是要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建立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平台。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强化政府重信守诺,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行为的政策支持,破除隐性门槛和不合理限制,重视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推动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打造全方面合作发展平台,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涉及多个领域、多个主体,战线长,覆盖面广,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合力,勠力同心,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快车道”,拆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篱笆墙”。一是要加快推进内部合作平台搭建,构建科创资源共生共享机制。依托优势产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强与市内高校“双创”合作,搭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双创示范基地。深化与央企高质量合作,探索开拓全新合作模式、打造央企与地方合作新样板。推动亲清政商关系政企交流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主动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服务和纾难解困。二是要唱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城记”,形成两地协同创新发展态势。瞄准基础科研和区域创新突出短板,加快推进川渝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构建成渝科技创新走廊,支持两地高校、科研院所结对联合对重大技术难点开展科研攻关。加强产业体系联动联建,构建高效分工、相互融合的双核现代产业体系,营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促进两地政策对接,着力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发挥市场在要素流动中的作用。三是要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跨区域产业联动。长江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要充分利用好长江流域的地理优势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政策支持,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校、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的协同合作,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开发、人才培养。通过组建跨区域产业创新联盟、新兴产业共创工程、组团招商等多种方式,探索开展多元化“飞地经济”,推动产业转移协作。

(作者简介:刘新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南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奕丹,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