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4年06月2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只有奋斗才能走出不平凡的人生 大福正“形”记 图片 我的父亲 都市田园 月的独白

版面翻页
视野
04
都市田园
□ 作者 徐龙宽

车位附近有一小块荒地。说是荒地,其实原来是有绿化的。前几年天气旱,干死了几株小叶黄杨,之后便没有补种。夏秋两季是野草占领,春冬两季则是一片黄土。

鲁迅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觉得挺有道理。便用铁锨翻了一遍土,网购了一包紫苏的种子,撒在土里。去年秋天采摘的苋菜种子也一并撒进去。不仅如此,我还从野外挖来了艾蒿、茵陈蒿,吃桃剩下的桃核,吃南瓜留下的南瓜籽,以及邻居送的太阳花、香椿树苗,都密密麻麻地种上。十几种野菜、花卉和果树都汇聚在了这小小的一方天地里。

每日一有空闲,我便兴致勃勃地扮演起城市农夫的角色,浇水、松土、施肥、拔草……忙得不亦乐乎。看着紫苏和苋菜一点点地从地面冒出嫩绿的芽尖,桃树与香椿树渐渐地抽枝展叶,艾蒿和茵陈蒿呈现出一片浓郁的绿色,太阳花也欣然绽放出肥硕而又艳丽的花朵,邻居们见了都交口称赞,说我这块地里色香味俱全。

其实这背后所付出的努力着实不少,即便如此,我依旧乐在其中。每天清晨,我都会早早下楼,来到小菜园前,看看这些绿色的植物,瞧瞧它们比昨天长高了多少,摸摸那绿油油叶子所带来的湿润手感,嗅一嗅那一丝丝泛满草香的清新空气,心中颇有几丝成就感。

我十八岁之前一直都生活在农村。从记事起,我便开始参与各种农活,锄草、割草、浇地、拾小麦、掰玉米,甚至连耕种犁耙、耩地扬场这些技术性的农活儿,我都样样精通。

在乡下,天气越是炎热,人们就越要往地里跑。薅草得趁着日头最为毒辣的时候进行,因为清早薅下的草往往沾有水分,很容易就会复活,只有在正午时分将草薅下扔到田埂上,不一会儿野草就脱水干枯,这样才能达到斩草除根的目的。割麦也是要选择日上三竿的时候才开始挥动镰刀。太早的话,麦穗潮湿,容易发生霉变。我在烈日下紧紧跟随着父母,认真地学习作物的种植、管理和收获。在他们眼中,不会干农活,就如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绝技,在这片土地上就无法生存。

1992年的春天,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那年麦子长势特别喜人。麦子如期成熟,家里能够进行劳作的就只剩下我和母亲两个人。我挥镰割下沉甸甸的麦子,再将它们捆扎起来,然后用板车一车车搬运到场院里。汗水浸湿了衣衫,口渴难耐,身体也疲惫到了极点。一天天紧张的收割,我只觉得热、渴、累、困,望着那无边无际的麦田,我的心中充满了迷茫与无助。我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离开这片土地,摆脱这些繁重的农活。当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兴奋之情无以言表,那种逃离土地的激动,至今都记忆犹新。

可如今,看到这巴掌大的荒地,我却如此珍惜。或许这就是那融入血液里的泥土情节吧。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根之所在,是他们一生的依赖和寄托。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中论述:我们的民族和土地是分不开的,不仅是土里生长出能滋养生命的农作物,更是因为在土地上建立起家族、社群,人与人之间由此产生深刻的情感联结。某种程度上,人与土地的深厚关系成为一种社会记忆和集体记忆,这也是很多人说中国人有种植天赋的一大根源。

即使身处繁华的都市,人们也想方设法开辟一方“沃土”,创造种植条件。

不光是我,有的邻居也在阳台上种植了生菜、西红柿和辣椒;有的邻居在楼顶上种植了豆角、南瓜、黄瓜。和我一样,在这城市的角落,守着这一方小小的菜园,做着都市田园梦。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