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4年07月2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云雾山向上 读书点亮生活 夏到深处是大暑 品荷 图片 在忠十年的名相陆贽

版面翻页
视野
04
夏到深处是大暑
□ 作者 马晓炜

如果说小暑象征着夏天热热闹闹的开始,那么,大暑则意味着这场酷热的大戏演绎到高潮。

大暑,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亦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的时段。古时候由于没有数据化的温度概念,在气象记录中,常用“大热如焚”“热如熏灼”“墙壁如炙”等来形容大暑节气的炎热。民间也有“小暑连大暑,热得无处躲”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之说。

与其他节气一样,大暑也分三候: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由于它们也怕热,白天避暑草丛,只敢夜间出没。二候土润溽暑:天气开始闷热,土壤也十分潮湿。三候大雨时行,因湿气积聚而时常有“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的暴风骤雨,电闪雷鸣中,暑气不得不放低身段,开始向立秋过渡。

作家苇岸说:“节气体现了汉语瑰丽的精华,由田园风景和古典诗歌孕育而生。”诚然,在这个热浪翻滚、汗流浃背的大暑,古代饱读诗书的文人墨客,纷纷吟诗作赋抒发情怀。唐代白居易在《消暑》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作者认为在盛夏,只要心静,远离烦躁,就能进入一方清凉世界,其消暑不问风,只问心的境界,何等洒脱。宋代曾几的《大暑》道:“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火辣辣的太阳不知何时落下,清风好像也躲了起来,无处寻觅,唯有用几卷经书来打发悠长的时光。宋代司马光面对炎炎酷暑,发出另一番人生感慨,他在《六月十八日夜大暑》中写道:“老柳蜩螗噪,荒庭熠耀流。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大暑,如果在诗人笔下是千姿百态的,那么,你倘若到乡间走一遭,会发现它的另一种美、另一番神韵。满目是浅绿、碧绿、深绿、墨绿交织而成的,密林的绿色是浓郁的,如盖的顶部新枝生发,在一簇簇淡淡新绿的点缀下,被风一吹,便如波澜起伏,层层叠叠的全是绿浪;稻田里密密匝匝的禾苗形成一片墨绿的新色,遮挡了往日如镜的水面,也是对即将到来的秋天收获的祝福;池塘里深绿色的荷叶,托起“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溢出满塘诗意芬芳;林荫道旁的菜园里,各种香瓜、甜瓜、菜瓜伸出卷钩儿,用力向上攀爬,果实躲闪在茂密的枝叶间,与茄子、辣椒、豇豆拉开架势,昼夜不停地竞相疯长,似乎要抓住夏天的尾巴,给农人们一个惊喜。

农家无闲月,大暑人更忙。此时,我国南方种植双季稻的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的“双抢”黄金季。北方的农人虽然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紧张,但地里杂草丛生,虫害横行,农人们施肥、打药、锄草,整天围着庄稼转。

儿时的记忆里,到了大暑,借着如水的月色,聆听着蝉声、蛙鸣、虫吟,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香甜的瓜果,享受着夏夜的惬意。待吃饱喝足了,美美地躺在麦场的草席上,遥望着无垠星河,看萤火虫飞舞,听牛郎织女传说……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行走在夏的终点,我们用劳动者挥汗如雨的姿态,经营时光,装扮生活,秋日的淡淡清凉和丰收喜悦,不觉徐徐而来。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