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4年07月2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科技与文化的雄浑交响 感怀摩天岭 盛夏的修辞 图片 一张红军“留言条”背后的故事 巫溪老鹰茶赋

版面翻页
视野
04
科技与文化的雄浑交响

——读《汉字里的中华科技》

□ 作者 刘小兵

《汉字里的中华科技》一书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戴吾三所著。全书选取70多个常用汉字,分农事、制器、技艺、认知等项,还原汉字蕴含的科技元素,生动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古代科技的灿烂辉煌。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每一个精美汉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意蕴深厚的人文故事,也深藏着科学技术方面的丰富知识。在古代农耕社会,我国劳动人民在辛勤劳作之余,一边观察自然万物,一边在用心思考如何把握这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在长年累月的省思中,他们发明和创造了古老的汉字,我们依然能从今天所用的许多汉字里捕捉到农耕社会的印痕。在那个文明初兴的时代,除了繁重的农事,中国古人还学会了制造各种器具,掌握了各种复杂的制作技艺,并从中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清晰认知。这些农事、制器、技艺和认知,除了体现出传统文化之魅力,还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程度。我们现代人则可以通过精巧的汉字,一窥古老中国的人文样貌。

我们常用的“家”字是会意字,来源于甲骨文的字形,上半部分表示房屋,下半部分表示家畜。古人以居住之地和饲养家畜的农业活动相结合,表现出“家”的含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甲骨文盛行的商周时代,中国古人已经掌握了驯化动物的方法。再如耳熟能详的“农”字,它在创立之初本是一个笔画复杂的甲骨文字,原初之意是手持工具除草或在田间与山林间耕作,后来泛指农事、农业,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从古意浓厚的“农”字考据开去,不难发现,在商代的众多农业生产过程中,我国人民已经懂得了借助各种工具,开展各种劳动与生产活动。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农”字也在一步步演化,从它笔画的增减和意韵的延展上,我们亦能按图索骥地体察出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汉字里能折射出中国古代科技的丰富深邃。从侍弄稼穑到日常生活,从器具制造到冶炼建筑,从统一度量衡到医学天文,毫不夸张地说,在各个领域各个维度里都能见到古代科技的影子。

就拿我们常用的“中”字来说,它的古体字像带有飘带的杆子垂直立在地面上,表示日影不偏不倚,正处于中间位置。“中”字的产生源于古代的测影计时。彼时,古人为了把握好时间,通常会用竹竿立于地面之上,依靠太阳投射下来的竹影长短以标记一天的时刻和太阳的位置变化,竹竿也因此成为最简单、最原始的天文测量仪器。又如“鼎”字,它最初是用来烹煮食物的容器,因其庄严大气的制式又成为国之重器的代名词。古时的鼎大多用青铜铸造而成,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展示了我国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成熟的青铜制作工艺,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制鼎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采矿、冶金、制作上的综合技术被载入史册,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耸立起了一座巍然的丰碑。

精美的汉字奏出科技与文明的雄浑交响,从汉字中审视中华科技的硬核实力,可以管窥古老的华夏文明从混沌初开到形成独特文化体系的漫长过程。从中华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又能见证古老汉字随时代而兴、随朝代更替而演化的发展路径。汉字与中华科技二者相辅相成,在数千年的沧桑演变中彼此借鉴,互为依存,共同绘制出了中华文明的宏大气象。

沉醉于《汉字里的中华科技》,就如同走进了中华科技的灿烂天地。以汉字为媒,以历史为桨,划进那片光彩熠熠的书海之中。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