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4年07月2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科技与文化的雄浑交响 感怀摩天岭 盛夏的修辞 图片 一张红军“留言条”背后的故事 巫溪老鹰茶赋

版面翻页
视野
04
一张红军“留言条”背后的故事
□ 作者 段战农

“老板,我们吃了你半坛咸菜,几根大葱,烧了几根柴,共补你黄豆六升。红七师机炮连一排条。”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留言条,而是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珍贵文物。

这个红军留言条的故事发生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黄家镇村民黄学珍家。

如今,红三军第七师驻地旧址——当年黄学珍的家,已修缮打造为“重庆红军历史陈列馆”,成为了“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彭水自治县党史教育基地”。而驻地旧址所在的这条老街,也被打造成为了当地人引以为豪的红军街。

故事回到90年前。1934年5月7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3000余人经过彭水。5月8日,红三军在彭水县城召开群众大会,向老百姓宣传红军队伍纪律,明确保护老百姓的政策,并开仓放粮,受到彭水老百姓的拥护爱戴和热烈欢迎。当日,红三军由南渡沱横渡乌江,前往摩围山下在黄家坝(今黄家镇)休整。此后,南渡沱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军渡”。

红三军到达黄家坝后,在万天宫设立了司令部,休整了四天四夜。由于人员多,离司令部1里开外的皂角树坪、三丘田、庹氏宗祠、大湾等处也驻扎了部队。当时,由于没有建立起稳固的革命根据地,红三军的人员补给、弹药武器、伤员安置等都十分艰难,加之受国民党对共产党大肆污蔑的影响,老百姓在得知红军队伍过境的消息后,纷纷提前离家躲避,整个村子见不到一个人影,更买不到任何生活必需品。红三军经过夜以继日的行军作战,战士们早已饥肠辘辘,进村稍作休整后开始煮饭充饥。驻扎在大湾的第七师机炮连一排战士,准备向当地老百姓购买煮饭用物品,来到黄学珍家,发现门虚掩着,敲了半天也无人应答,无奈之下,他们推开了黄学珍的家门……

红军离开后,黄学珍返回家,看见门板上贴着红军留下的这张字条,手里捧着红军留下的黄豆,流下了泪水。他切身体会到国民党的污蔑宣传毫无事实依据,与不顾老百姓生死的国民党军队相比,红军才真正是老百姓的队伍。他下定决心将这张字条悄悄保存下来,作为永久纪念。

但这张字条的纸很薄,贴得又结实,无法剥离,若硬揭下来,字条就会被撕破。当时,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村里实行“保甲制”,即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只要有一户人家与红军联系,就会殃及家人和邻居,字条如果不揭下来会被他们发现,村里的百姓都会跟着遭殃。他只好用买的门神画将留言条挡在里面,确保不被发现。

时间直至1949年底,当又一支高擎红旗、意气风发的队伍,从龚滩渡过乌江来到黄家坝,恰巧住进黄学珍家。黄学珍欣喜地发现,这支队伍和当年的红军一样,不但非常爱护老百姓,还主动帮老百姓做事,原来他们就是当年的红三军,此时已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欢庆胜利的鞭炮声中,黄学珍激动地揭去覆盖在门板上面的门神画,这张传承红军精神的“留言条”,终于得以重见天日。黄学珍的侄子,现年近90岁的黄堂高老人,每次跟别人说起这段历史都很激动。

1956年,在筹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时,党中央、中央军委号召全国人民捐献革命文物,涪陵军分区派人到彭水收集红军文物时,黄学珍老人将留言条连同门板捐献出来,后经成都军区展览办公室移交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一张“补偿字条”见证红军的严明纪律。红军在彭水的革命活动,在当时苦难深重的彭水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火种,唤起了人民觉醒。虽然红军离开了彭水,但红军这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永远印在了人们心里。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前往黄家镇重温红色历史,感受革命的峥嵘岁月。一张留言条,一条红军街,一座陈列馆,在这里能重走红军路、逛红军街、游红军馆、品红军饭、听红军故事、去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这里,传承着忠诚坚定的信念,传承着百折不挠团结互助的精神,也传承着血与火铸就的军民鱼水情。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