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里的村路
老家屋后,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村路伸向远方。这条路是何时修建的,我无从知晓,只知道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那里,四十多年了,我外出求学、回乡探亲,无数次从这条路上走过,它是村里通往镇上,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道路。这天,我无意中翻出了日记本,里面竟记录了村路上风景的变迁。
1985年6月7日 阴转雨
早上,我匆匆喝了一碗稀饭,背起书包,和小伙伴们一起沿着村路就去上学了。村路是一条泥巴路,路两旁溪流潺潺,庄稼青绿,乡亲们居住的茅草屋挨着路边散乱地排列着。路上除了我们这些上学的孩子,还有很多忙碌的乡亲,有挎着竹篮去赶集的、挑着水桶去井边打水的,还有扛着锄头去地里锄草的、牵着牛儿去耕田耙地的……
走在半道上,迎面一辆自行车飞驰而来。村路上从没见过汽车,就是自行车在我们村里都算得上是个稀罕物,于是我们都停下脚步观看。一眨眼功夫,自行车就到我们跟前了,当大牛骑着它从我们身边“飞”过去的时候,故意把车铃铛拨得脆响,叮铃铃,叮铃铃,那洋洋得意的样子,惹得我们好生羡慕。
下午放学的时候,下了雨。泥巴路最怕下雨,泥泞一片。我和同学们都没有胶鞋,只好光着脚板,沿着村路一跐一滑地往回走。路上,我们又遇到了大牛,他光着脚丫子慢慢走着,上午骑着的自行车,现在正扛在肩膀上,累得龇牙咧嘴的,上午那股得意劲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不留神,他一下子滑倒在地上,自行车甩在一边,衣服上全沾满了泥水,弄得狼狈不堪。他忍不住大声骂了一句:“这破路,什么时候才能不怕下雨啊。”
1994年7月1日 晴
放暑假了,我从省城回家,所坐的班车只到镇上,从镇上到家里的这段路只能步行。走到我们村时,我发现村路变了,原来的泥巴路不见了。对,我想起来了,几个月前,父亲曾写信告诉我说,政府号召乡亲们修路,乡亲们都很积极,自愿集资凑了一部分钱,政府又补助了一部分,给村路铺上了砂石。这让全村人高兴了好一阵子,因为再也不怕下雨了。
现在的村路已没有了以往的寂静了,车子越来越多,大多是拉货的四轮车以及乡亲们耕地用的手扶拖拉机,时而就会有车子“轰隆隆”驶过。路上的行人大多骑自行车,村里有摩托车的人家还不多。路上,我就遇到小时候的伙伴有财,他这几年在外做生意挣了些钱。我见到他时,他正骑着摩托车在路上兜风。
车子多了是好事,但是砂石路禁不住车子碾压,时间一久就变得坑坑洼洼了。这不,前两天下的雨水还积蓄在坑洼里。当我走到一个大水坑前面时,正好一辆四轮车飞快地驶过,我躲闪不及,车轮溅起来的污水溅到了身上。望着扬长而去的四轮车,我无可奈何,只能自认倒霉,更期盼着村路能像城里的路一样平坦。
2023年1月22日 晴
今天是大年初一,也是我回老家过春节的第二天。好长时间没回老家了,早上吃过饭,我想到处逛逛。如今的村路已经大变样。多年前政府推行“村村通”工程,村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后来又几次拓宽,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路边上,乡亲们的房子都变成了两三层的小洋楼。
按照老家的习俗,今天是乡亲们出门拜年的日子。现在乡亲们走亲访友大多开着小轿车。近些年,村路修好了,乡亲们甩开膀子干起来,搞规模种植养殖,生产的蔬菜、水果、鸡鱼肉蛋可以卖到城里。种植的梨树、油菜成了旅游资源,每年梨花、油菜花盛开的时节,吸引大量城里人来观赏。村路上,经常有一拨又一拨的游人开着小轿车赶过来,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一些乡亲顺势办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土特产,腰包也鼓起来了。在我们这个不足百户的村子里,拥有小轿车的家庭起码有七十多户。村路上,竟然也像城里一样,呈现出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好不热闹。
不由感叹,那条曾陪着乡亲们度过艰苦岁月的村路,如今变成了致富路、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