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产业发展促进局:扎实推进『智融惠畅』工程 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渝中篇章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金融不仅深度融入经济运行所有环节,与每个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息息相关,还深刻影响社会稳定、国家治理、国际竞争等各个领域。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重庆肩负的重大使命。渝中区作为重庆金融的发源地、成长地、集聚地,底蕴深厚、资源富集、生态优良,肩负着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的重任。
2024年,渝中区产业发展促进局始终坚持金融首位意识,扛起大区担当、展现母城作为,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扎实推进“智融惠畅”工程,高质量打造总部金融、绿色金融、外资金融、数字金融、保险创新、金融生态“六大高地”,推动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努力形成了一批具有渝中辨识度、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招大引强 重大金融项目加速落地
2024年,国民养老保险重庆分公司、友邦人寿保险重庆分公司、财通证券重庆业务总部等10家总部及重点金融机构落户渝中。支持重庆银行自贸区分行做大做强做优,落地全国首笔西部陆海新通道线上信用产品“通道e融”。“险资入渝”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中国太保成渝地区联合投资中心高效运营,用好用活200亿元级长期保险资金。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成渝金融司法博物馆常态化运营,成渝银行保险业“五协会一中心”、成渝金融司法协同中心形成合力,加速推进西部金融中心中央法务区建设。目前市级以上金融机构184家,其中全国法人总部6家,外资银行保险数量占全市超60%。金融能级不断提升,金融要素不断丰富。
提质增效 金融开放创新持续深化
“做大跨境结算、离岸金融等服务平台,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质增效。”渝中区产业发展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跨境融资规模超100亿元,启动建设中新(重庆)国际金融数据港,累计开展中新合作金融服务项目135个、融资192.6亿美元。支持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持续优化服务,引导渣打、新联等外资银行为“渝企出海”提供多样化、多元化贸易金融服务。成功获得全国首批、重庆市首个试点资格,积极推进“支付便利化示范区”建设。
与此同时,区产业发展促进局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七大消费场景,采取“1+5+X”综合举措,推动打造渝中支付样板,充分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在渝中区的各类支付需求,全面提升支付体验。
“围绕高水平促进对外开放、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高品质服务民生消费领域,我们进一步激发了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外币兑换机构等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加快推进支付领域互联互通,创新支付方式,强化软硬件协同,不断提升支付服务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努力打造具有渝中辨识度、重庆影响力、辐射中西部的支付便利化示范区。”区产业发展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该区建成42个“支付便利化服务示范点”,银行ATM机全部实现可外卡取现,移动支付商户覆盖率100%。
开放共赢 金融合作交流蹄疾步稳
去年5月,“2024外资金融机构川渝行”重庆站活动在渝中区高规格举办,全市40余家重点外向型企业、10余家金融机构代表现场与代表团开展“渝企出海”供需对接洽谈,活动现场银企合作签约108亿元。去年10月,渝中区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举办“央视财经金融强国——西部金融中心之夜”。
去年11月,渝中区举办“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成渝金融人才”峰会,举行成渝人才重点项目签约,启动成渝人才服务联盟:渝中区与成都锦江区、成都金牛区签署了人才协调发展协议;人民财产保险重庆渝中支公司与渝中区人力社保局签署人才服务保障协议;重庆市渝中区留创园、博士联盟签署入驻协议;与中国证监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等联合举办了中西部首个围绕并购重组的全国性会议——并购重组政策宣导暨产融对接会。
端口前移 金融服务力度走深走实
“我们大力支持驻区金融机构在服务‘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抢抓机遇超前服务,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42.9%,贷款余额全市第一。”区产业发展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已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进“产科金”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开展软信科技、专精特新等融资对接“金桥行动”40余场,拓宽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进入全市前三。
当前,来福士、陆海国际中心等产业载体正在成为“母城”新地标、金融新载体。为此,渝中区大力推进金融支持绿色建筑、绿色交通试点,绿色贷款、绿色债券融资,已成为重庆绿色金融发展“排头兵”。“目前,渝中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更加健全,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更加有力,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更加融合,绿色金融跨区域合作成效更加显著,绿色金融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更加高效。”渝中区产业发展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10月末,全区绿色贷款余额1315.5亿元,同比增长8.9%,占全市16.5%;绿色债券余额130亿元,占全市36.6%。此外,发挥《渝中区既有商业商务楼宇绿色化改造导则》导向作用,引导驻区金融机构针对性开发融资产品。
优化创新 金融发展生态巩固提升
探索西部金融中心中央法务区法治服务金融创新机制。在数字金融纠纷案件解决方面,搭建更高效、可持续的数字金融贷后产业运营机制。“去年10月,我们数字金融‘一站式’解纷平台,‘三中心一机制’正式发布;12月,数字金融纠纷‘投诉中心’‘商事调解中心’‘仲裁中心’落地揭牌。”渝中区产业发展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通过数字金融后市场服务平台,通过“快立、快审、快执”的司法解决机制,提升数字金融服务能级,助力西部金融中心中央法务区建设,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生态。同时,不断深化与解放碑金融发展顾问委员会、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专业服务智库、重庆高级金融研究院、《当代金融研究》杂志社等智库平台的常态化联系,合作推进金融研究、政策咨询、决策支持等,针对性有效解决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
据了解,《渝中区深入落实“智融惠畅”工程高质量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实施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已于去年12月26日在渝中区金融工作大会上正式发布。根据《实施方案》,渝中区将深入落实“智融惠畅”工程,加快建立渝中金融“七大体系”,全面构筑金融业发展“四梁八柱”。未来,渝中区将聚焦“解放碑—朝天门”金融核心集聚区、“两路口—化龙桥”金融拓展区,积极争取各类金融法人及区域性、功能性金融机构总部落地,全力做大金融规模。到2027年,力争全区金融资产规模超过1.6万亿元,各类金融机构数量超500家。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们每一名员工的努力耕耘和辛勤付出,离不开一项项政策措施的出台。”渝中区产业发展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渝中区已集聚各类金融机构433家,银行业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超过1.35万亿元、全市占比约12%。金融业增加值、保费收入、外资银行保险机构数量、绿色金融规模等位居全市第一,落地跨境结算、离岸金融等服务平台超过10家。全市唯一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扎根渝中,此外还拥有金融要素市场4家、全市占比1/3。渝中在境内外上市企业9家,居全市第三。
下一步,渝中区产业发展促进局将持续深化中新金融合作,大力提升自贸试验区开放水平、跨境融资结算便利化水平。“我们将着力打造来福士国际金融集聚区,建设中新(重庆)国际金融数据港,推进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支持打造国际货代集聚区,支持金融机构‘走出去’。到2027年,力争累计开展中新合作金融服务项目150个,全区跨境结算量超4500亿元。”渝中区产业发展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渝中区产业发展促进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