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市政协召开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聚焦农村饮用水质提升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民生福祉,是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大事。如何持续推动农村供水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6月25日,市政协聚焦“农村饮用水质提升情况”召开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邀请来自农业界别的政协委员与市水利局等部门负责人围坐一堂共商良策。
为了开好此次情况通报会,市政协农业农村委组成6个专题调研组分别开展了调研。调研组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农村供水工程15.2万处,覆盖农村供水人口2176万人,农村供水自来水普及率达90.8%,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84.8%。农村饮用水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但仍存在部分偏远地区水源条件较差、水厂运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聚焦水源地生态保护,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荣昌区政协主席赵天智建议,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根据水源地功能变化及时调整保护区;建立水源地污染风险智慧监测平台,试点安装河道断面AI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健全农村供水工程风险防控与处置预案体系;对水源地隔离网实施“以塑代铁”改造,加快“厂网一体化”建设。
“由于重庆地形地貌特殊,地形高差大、喀斯特地貌发育、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自然局限,分散式供水仍面临水源不稳、水质不优等瓶颈。”市政协委员、巫溪县政协教科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办公室主任周炜为建议,构建“大水源”体系,建设地下集水廊道、应急蓄水池、小型水库等,强化抗旱应急能力,加快管网互联互通等。
目前,我市构建起水态势一屏总览、水污染联动治理、水问题闭环处置、水任务协同管理的数字治水新格局。市政协常委、致公党重庆市委会一级巡视员潘为民认为,应进一步优化监测网络体系,探索以无人运维、自动采样、立体遥感为标志的新一代监测网络在重庆率先建设,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相关项目,注重信息技术与环保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围绕农村供水成本高、供水补贴机制不健全等难题,市政协委员、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谭道洪呼吁,建立水价动态调整机制,明确供水价格分类管理标准,设定水价调整触发条件;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分类实施定额补贴、电费补偿等;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强化政策落实,持续加大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入。
“构建城乡供水统一服务平台与智慧调度系统迫在眉睫。”市政协常委、欧菲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何志详细介绍了分阶段推进打造该系统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及科学规划实施路径、保障措施。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他还建议,打通部门间数据共享通道,创新合作模式,鼓励公众参与,开通“水务管家”线上服务平台,开展“水厂开放日”活动,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为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大足区政协主席廖文丽建议,出台《重庆市供水条例》,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供法律保障;将农村供水管网提档升级纳入“十五五”规划,分期分年度实施;规范供水企业运营,优化人员配置,完善农村供水企业水质检测实验室及配套设备,建立健全运营管理制度体系。
听取委员们意见建议后,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当即回应,表示将抓紧推进实施提升农村饮水质量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建立相对统一的农村饮水管理体制。同时,持续强化供水水质监督管理,定期通报水质检测结果,持续强化问题整改和考核评价,让全市农村居民长期稳定喝上“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