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工智能应用“多点开花”
打开AI智能体页面,在对话框输入“今天订单生产情况”,数秒内即可反馈最新数据的产业运营智能体;在实训过程中,能快速准确处理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的超级助教“AI智教授”……如今,越来越多人工智能产品在重庆各行各业“大展身手”,成为推动产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重庆如何让人工智能应用“多点开花”?近日,部分政协委员纷纷建言,以更好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助力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应用高地。
场景应用作为人工智能的生命线,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发力点、落脚点。但市政协委员、市科技研究院党委书记雷虹调研发现,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仍处于小规模试点阶段,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且核心技术和创新平台不足、应用场景落地有限。雷虹为此建议,重庆尽快出台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示范应用计划等政策,探索人工通用智能(AGI)前沿技术,加强与国家部委对接,积极争取建立人工智能领域国家区域性综合中试中心成渝基地,推进先进制造智能计算、市级AI基础与应用实验室等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
当前,重庆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数字重庆多跨协同治理能力提升,累计上架“人工智能+”组件25个、能力组件530个,开发AI视频分析等15个AI智能体。这让市政协委员、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严志强很是欣慰。“但从总体来看,我市AI产品创新不足,本地产品登记服务亟需加强”,他建议,健全完善场景开放机制,构建“需求凝练—场景开放—联合攻关—持续运营—成效评价”的闭环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打造开放生态体系,引导更多创新主体参与全市人工智能场景打造。
有了前沿技术、产品、应用场景,还需要大量人才。“我市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尤其高端人才稀缺。”对此,市政协常委、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陈前斌提出,应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鼓励高校设立交叉学科平台,设置人工智能相关双学士学位项目、“人工智能+”微专业;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和科技创新联合体,促进人才培养从一校到多校多企、科技创新从单一团队到联合攻关的全方位融通,提高我市产业亟需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供给水平。
在市政协常委、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孙宽看来,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小学教育应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将其融入教学实践,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人才来了,怎么才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杨树弘认为,制定一套符合重庆实际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尤为迫切和重要,“希望设立专项服务机构,强化对生成式人工智能项目的支持和服务,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鼓励政府、行业组织、科研院校共同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业标准,为技术开发与应用设定基本规范;探索数据管理和隐私保护技术标准,推动各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符合伦理和法律要求。”
“算力是AI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目前重庆算力在全国排名靠后,算力所需电力能源方面竞争力也偏弱。”市政协委员、度小满(重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白帆建议,大力加强本地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国家算力枢纽优势,抢占产业发展机遇。同时,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智能化探索,积极鼓励人工智能在我市金融领域的各项创新应用,打造“人工智能+金融”的品牌影响力,建设人工智能应用端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