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凉风”资源 促进“清凉”消费
8月1日晚,渝厦高铁彭水西站,不少游客带着家人刚出站,便拖着行李箱登上开往摩围山景区的直通中巴。“下班后出发,周末在山上露营住上两晚,比开空调宅在家里舒服,也比住避暑酒店划算。”市民张先生有感而发。像张先生这样周末到平均海拔1400米的摩围山避暑的游客,自7月1日以来,日均已突破1000人次。如何让“山上的凉风”市场越来越大,更好转化为“消费热”?日前,记者采访了部分政协委员。
“‘凉风’是资源所在,开发是关键环节。”市政协委员、市新专联副会长、重庆渝笑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昀认为,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叠加,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要精准定位、深度挖掘,让清凉资源衍生出多元价值,如组织专家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出历史故事主题线路。
在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看来,可以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二次元生态主题节会、夜间沉浸式演出巡游、动漫雕塑城市漫游、二次元主题酒店等新业态,增强文旅消费的参与性与带动性,通过创新消费场景,拉长旅游消费链条,实现区域文旅资源的全面开发。
如今在武隆,低空经济、露营经济等新业态,与避暑经济协同发展;在江津,四面山景区建设自然生态博物馆、林缘馆、自然生态研学基地,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候鸟日”等宣教活动;在南川,金佛山景区推出“24℃森呼吸”主题周,带来森林瑜伽课堂新玩法……“凉风”之外,各地的业态也日渐丰富。委员们建议,要打破“靠山吃山”的惯性思维,从以“凉”引客转向价值深耕,构建更为丰富的文化生态,让“凉风”成为人文魅力的放大器。
“渝川黔地区拥有高山农副产品、民俗非遗产品、文创产品及消费品工业产品等供给端资源,但未能与旅游人群匹配,也未能与毗邻景区合作共享。”为此,市政协委员、江津区政协主席杨利呼吁,深度串联遵义会议会址、四面山红军桥等红色旅游线路,深挖重庆“千米长宴”和贵州“苗寨长桌宴”特色民俗,联合开展区域推介,增强渝川黔康养知名度、吸引力。
“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景点,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文化故事、历史背景等要素的融入,使得游客难以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市政协委员、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熊艾伦建议,广泛推广数字化手段赋能旅游目的地,将地域特色文化内容与旅行相结合,运用大模型梳理地域资源,建立个性化价值体系,开辟数字化旅游新路径。同时发挥数字文化新优势,助推本土资源素材化、产品化、品牌化,针对个人推出具有个性化特色的重庆文旅品牌新产品。
越是有“凉风”的地方,越需要平衡开发与保护,守好“绿水青山”的绿色本底。为此,民建重庆市委会建议,以接待游客容量极值作为环保设施规划建设依据,提高生态旅游服务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推广使用节地节能的模块化装配式污水处理技术,加强市、县一级水资源和生活垃圾分类转运设备调配能力,深化开展“无废乡村”“无废景区”建设,改善旅游旺季环境卫生条件。同时,民建重庆市委会还希望协同毗邻省市围绕秦岭大熊猫、长江大保护、武陵山秘境等主题共建生态旅游公共品牌,严格约束加盟生态旅游区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建立生态旅游“碳足迹”积分兑换等制度丰富品牌体验,讲好“国宝保护”“一江碧水”“又见青山”等品牌故事,强化与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联动和赋能,实现生态产品增值。 (记者 陈元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