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1月0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知所从来  明所将往 山乡不灭的电影之光 数九寒天黄水塬 白沙镇的虾羹汤 当我们谈起故乡 腊八粥的温情

版面翻页
视野
03

山乡不灭的电影之光

□ 作者 李晓

苍翠青山下,长蛇状的镇上小街沿着河流两岸铺开,两边依次延伸着日杂店、种子肥料店、家电批发店、服装店、卤肉铺、小餐馆等。小镇的烟火供养着人们,不仅在物质上,还在精神上。小镇居民亲热称呼的邵哥,是镇上的惠民电影放映员。邵哥21岁放映电影,开始在乡里,后来到镇上,到今年已整整43年了。我去小镇拜访邵哥,问他至今放映了多少场电影,他说,大概1万多场吧。

邵哥是一个追光的人,他追的这束光,就是电影之光。那年,邵哥刚高中毕业,乡里招聘2名电影放映员,他被录取了。与邵哥最初搭档放电影的,是而今年过六旬的老滕。老滕早已改行,问起当年搭伙放映电影的事,老滕感叹说一辈子也难以忘记。

当年,邵哥与老滕轮流放映电影、发电。两人沿着山路跋山涉水,挑抬着300多斤重的放映机、幕布、发电机到村子里放映坝坝电影,这是一个体力活。邵哥说,在放映路上经历的惊心事情太多了。一次在赶往一个村子放映电影的途中遭遇滂沱暴雨,跨过河流跳墩时被冲进河中,他怀抱着放映机在河水中挣扎,最后被冲到河流中央一个巨石边才奋力爬上了岸。还有一次,邵哥放映完电影走夜路回家,他一脚踏虚滚下山坡,幸好山腰一棵松树挂住了衣服,让这个执着的电影人的路得以再次延伸。

村子里的坝坝电影,是一代人成长的记忆,是中国乡村的记忆。那些年,放映一场坝坝电影,是乡村的一个盛大节日。乡亲们的文化生活几乎靠电影供养。邵哥说,那时满山满野赶来看电影的人,打着火把,在夜晚山路上是一条条火光汇聚的长龙。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村电影市场逐渐萧条,不少外出创业成功的老乡纷纷劝邵哥跟他们一起去做生意。邵哥坦言他也曾动摇过,但放电影早已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31岁那年来到镇上,每年到镇里各个村子放映电影100多场次,镇上电影院一周放映2次,来看电影的小镇铁杆观众一直追了邵哥几十年,他不忍离开。2023年春节期间,一个从北京回来的企业家,回来的第一天晚上,就在老家村子里看了一场坝坝电影。看完电影,他一把抱住邵哥哽咽着表示感谢。他是在小镇村子里看着邵哥电影长大的,看坝坝电影是植根在这个游子灵魂里的乡愁。2024年春天的一个晚上,邵哥放映了一场《灿烂的她》,这场电影是为了满足一个村里老奶奶的心愿。病重的老奶奶说,她想在村子里的坝坝上再看一场邵师傅放的电影。一个月后,老太太长眠于山岗,繁星满天下,皎皎月光中,她似乎还可以凝望这草木人间一直放映的坝坝电影。

而今,作为镇里惠民电影放映员的邵哥,他在镇上小小的家与电影院只有一帘之隔。“整个屋子里都是电影散发出来的味道。”邵哥的妻子对我说,她20岁那年嫁给邵哥后,就把命运托付给一个电影人,也把日常生活交付给电影,现在她是邵哥到村上、在镇里放映电影的得力助手。

在邵哥家的柜子里,还有珍藏的“古董”级别的胶卷放映机,“从8.75毫米,到16毫米,再到35毫米,各种胶卷放映机都用过。”晨昏之间,就是电影院里弥散开来的熟悉气息。邵哥的两个儿子都已在外地成家立业,他们尊重爸爸的心愿——“我要放映电影,直到最后一口气。”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胶片放映机到数字放映机,从漏水的瓦屋屋顶到设施齐全的放映厅,邵哥日复一日演绎着自己的电影故事,追逐着自己不灭的电影之光。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