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浓墨“三区一美”深耕“宜居之城”
核心提示:2016年元旦,时值深冬,寒意正浓。
此时的璧山,处处呈现出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全城皆景点”的美妙图景,让许多外地游人沉醉其中。
在这些美丽的景点中,一栋栋厂房掩映其中,工业与和谐交相辉映;一个个民生工程不断发出光和热,温暖着每一个璧山人。
这是璧山人全力书写“三区一美”、深耕“宜居之城”和美画卷的最好诠释.
浓墨重彩绘就“璧山答卷”
2015年12月11日,虽然外面气温渐冷,但璧山正则中学礼堂内却是暖意融融。
当日,璧山区十三届四次党代会召开。
会上,当区委书记吴道藩用“速度”“质量”“温度”“责任”四个关键词,梳理出这份凝聚了全区73万人共同书写的答卷成绩时,全场掌声雷动。
五年深耕细作,璧山人描绘了一幅“深绿”“和美”的发展蓝图,慕名而来的游人已恋上这座“一生之城”。
一组组靓丽数据诠释了“速度”的内涵。
2015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0亿元,年均增长16.7%;人均GDP达到835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33.3%;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30.1%;高新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6平方公里。
一个个地标建筑诠释了“质量”的品质。
5年来,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13张“国字号”名片,行政中心、人民广场、规划馆、璧山中学、图书馆等地标建筑,成渝高铁、渝蓉高速等交通设施建成,“秀美绿城、活力水城、文化古城”建设持续发力,让“深绿城市”口碑广为传播。
一件件发展大事诠释了“温度”的峰值。
“撤县设区”梦想照进现实,璧山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22件民生实事”不断落实,3万个免费停车位、20个生态停车场、30个公园、15座户外“五星公厕”相继投用,教育医疗、生活娱乐、健身养老等高标准服务体系逐渐成型。
一项项务实行动诠释了“责任”的重量。
全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关闭500余家污染企业,纵深推进群众路线、“三走进”、“三严三实”、党的建设活动,出台金融业鼓励办法,筹建企业上市“孵化器”,启动股权投资计划,替房地产企业“松绑”,为旅游业发展布局,为未来发展夯实了根基。
全情投入谱写“三区一美
深绿之城,和美之城。
“未来五年,璧山将围绕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度推进‘三区一美’战略,高标准建设好重庆城市发展新区。”
“一张蓝图干到底”,当天的党代会,为璧山“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谋篇布局:将目光继续锁定“三区一美”发展战略,“深耕细作”激荡“十三五”发展新图景。
绿色清新,坚定城市发展的方向。
建设“秀美绿城”“活力水城”“文化古城”和“一生之城”,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璧山着力打造“全域景区城市”“重庆郊区旅游优秀目的地”,建设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生态宜居区。
创新开放,唱响经济发展的旋律。
做大做强“绿色”工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配套建设企业“孵化器”、深化“3+3+N”招商引资模式,加速形成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产业、“大健康”产业等产业体系。到2020年,力争规上工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建设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协调平衡,优化城乡发展的杠杆。
引导“璧中城市区”“璧北生态区”“璧南生态区”“璧西生态区”协调发展;高铁换乘枢纽站片区布局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现代物流重点企业发展;深入推进蔬菜基地、苗木基地、果木基地建设;实施好精准扶贫工程,建设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统筹城乡先行区。
共建共享,夯实和谐发展的基石。
完善就学、就医、就业、住房、社保、文化、养老、殡葬等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供给,创新服务提供方式,确保60%以上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和美璧山”。
浓墨重彩,深度耕耘。
如今,迈着铿锵步伐的璧山,正全力推进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增长3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增长2.6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行各业走在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