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征程 展现新作为
——黔江区政协创新履职纪实
核心提示:2015年,黔江区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履行政协职能,助推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全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有新提升、城市建设展现新形象、社会民生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开启新篇章。
围绕中心
助推发展取得新成就
黔江区政协紧扣全区改革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组织委员就交通建设、城市发展、生态保护等事关全区“十三五”发展的重大事项开展前瞻性调研,为科学编制全区“十三五”规划提供了参考。目前,黔江公、铁、水、空综合交通体系已具雏形,黔恩高速公路、黔江-石柱高速公路分别于2015年12月30日全线贯通和开工建设,武陵山4C级机场已相继开通了7条航线。交通持续改善架起了黔江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为建设渝东南中心城市、武陵山经济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政协立足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开展专题调研,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抓好畜禽养殖和种植业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产业等具体意见。区政府积极采纳,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如今,黔江到处青山绿水、满目苍翠,成为养身休闲宜居之地。
区政协着眼于全区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积极协商建言,为三大功能区域协调发展摇旗呐喊。黔江区形成了举全区之力,加快旅游发展的共识,蒲花暗河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茧丝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建成优质桑园10万亩,年产茧2万担以上,蚕茧产量、质量自2011年以来连续保持全市第一。建起了“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形成了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于一体的茧丝绸产业链条,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8.5亿元,利税75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一年来,该区政协主席班子全员参与全区重点工作,尽职尽责、积极作为,为助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关注民生
履职为民展现新作为
黔江区政协为深入开展“委员传递正能量”履职实践活动,围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提出9个方面39条具体建议,就司法为民、特殊教育、残疾人帮扶、养老工作等视察协商,组织乡镇委员就扶贫搬迁、乡村旅游、生态农业、集镇建设等协商建言,为促进民生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
该区政协还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时反映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年编报社情民意信息33期,《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残疾人扶贫救助工作的建议》《建议国家加大对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被市政协转报全国政协;关于教育发展机制、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建议引起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重视,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办理落实。
为鼓励引导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全体委员发挥资源优势,黔江区政协采取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送政策、送信息等形式,实施精准扶贫,助推限时脱贫。政协主席班子成员和政协机关为贫困村和兜底扶贫户协调落实资金150余万元;民建黔江区委争取民建中央、中华职教社共资助22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九三学社黔江区委争取九三学社中央通过“亮康行动”,为渝东南586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全区21个界别的政协委员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广泛开展智力扶贫、产业扶持、生活救助,密切了与各界群众的联系,助推了脱贫攻坚进程。
该区政协与秀山县政协牵头召开渝东南片区政协第三次联席会,与铜仁市政协发起成立武陵山片区政协主席联席会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形成共同建议上报全国政协,参加湘鄂黔渝边区政协联系会议,围绕共同推进武陵山区旅游产业发展作交流发言。充分利用各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参政议政成果和委员履职典型,全年在国家、市级新闻媒体刊登稿件30余篇,提升了政协影响力。
创新发展
政协履职呈现新特色
2016年,黔江区政协将全面贯彻新理念,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区”总任务和“工业强区、旅游大区、城市靓区”大战略,开拓创新,凝心聚力,奋发有为,为助推全区经济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做出新贡献,开创新局面。
区政协将主动适应政协工作新常态新要求,紧紧围绕“十三五”总体目标,“三大战略”发展蓝图,聚焦工业强区、旅游产业、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热点,深入调研、认真思考,为推动“十三五”规划更好落实献计出力。
区政协将突出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加强政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努力打造新亮点、创造新经验、形成新特色,做到政治协商有新思路、民主监督有新举措、参政议政有新作为,奋力开创政协事业新局面,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渝东南中心城市、武陵山经济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