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1月2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2016两会特刊
版面翻页
2016两会特刊
92

适应新常态 开创新局面

重庆加速构建现代道路运输体系

□ 作者 杨昌根 陈莉

【核心提示】

道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

我市道路运输行业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圆满完成“十二五”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加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开创了重庆运管的崭新局面。

2015年,全市道路运输行业面对行业改革进入深水区、新生业态和传统业态矛盾突出、群众出行需求多样化等多重压力,攻坚克难、加速冲刺,155辆二环外班车顺利退市、300辆城市配送示范车投入营运、6415辆营运黄标车全面退出、双凤桥交通换乘枢纽建成投用,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为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之需,我市道路运输行业全力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公交都市创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它运输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运输格局有效形成。

这5年,我市公交营运覆盖面扩大了7倍。全市推进主城客运结构调整,绕城高速以内2992辆班车退出任务全面完成,实现公交全覆盖;绕城高速以外班车客运结构调整顺利推进,4条公交线路38辆公交车投入运行,公交营运覆盖面比“十一五”末扩大7倍。不断优化公交线网,主城区新增、调整线路442条,车辆净增1214辆、总数达8711辆,新增站点1000多个,两路空港等5座公交枢纽站和江南等6个综合换乘枢纽全部建成,公租房、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实现公交同步开行。“1小时免费·优惠换乘”等惠民措施顺利实施,“三平台一中心”公交智能化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区域化经营取得阶段性成果,主干道与次支道路之间逐步形成快速衔接、层级清晰的公交网络,穿梭巴士大量开行,“最后一公里”出行保障能力全国领先。远郊区县城区全部开行公交,27个远郊区县公交车使用IC卡,目前,共开行公交线路495条、车辆4029辆。

这5年,全市轨道运营里程增长了10.6倍。轨道1、3、6号线和国博支线陆续开通,线网覆盖主城9区,营运里程达202公里,比“十一五”末增长10.6倍,居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年客运量达5.5亿人次,日均运量达180万人次,公交站点与轨道站点同步规划建设,大学城等5个P+R投入运营,骨干作用进一步发挥。

这5年,我市出租汽车数量增加了40%。全市新增出租汽车6600多辆,总量达到2.3万辆,有效缓解高峰时段“打的难”。成功完成主城区运价调整,深入开展非法营运专项整治,组建出租汽车失物招领中心,严格车容车貌管理,出租汽车投诉率下降54.3%。重庆出租汽车管理模式为全国积累了经验,受到交通运输部的高度肯定。

运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我市道路运输行业积极适应重庆经济社会“加快”和“率先”发展的内在需求,道路客货运输量持续增长。全市客货运输业户11.7万户,营运车辆32.8万辆,从业人员62万人,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32.2% 、15.5%和27.5%。道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6.5亿人次、371.4亿人公里、8.7亿吨、936亿吨公里,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7.7%、10.7%、13.5%、18.4%。

全市道路运输行业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100辆以上货运企业474户、出租企业35户、班线企业86户,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33%、13%、21%。主城区公交企业6户,经重组全部达到500辆以上。

全市道路运输装备结构上档升级。主城区公交中高级车7744辆,比“十一五”末增加82%。全市出租汽车车型更新比例达到100%。新能源客运车辆达到1828台,比“十一五”末增长36倍。营运货车拥有吨位数比“十一五”末增长1倍。

城乡客运网络逐步完善

全市道路运输行业稳步推进班线客运和农村客运发展,城际、城乡、市内外道路客运网络日趋完善,人民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我市通过政府购买农客保险、营运补贴等扶持政策持续实施,累计投入保险资金2亿元、市级营运补贴资金5500多万元,农村客运“双百”目标提前三年完成。全市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37个区县一体化发展水平达AAA级。“十二五”末,全市农客线路3639条,车辆1.2万辆,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50%和14%;新建农村客运站点7400多个。

全市城乡班线客运发展稳步推进。道路客运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客运企业户数减少22.6%,客运车辆公司化率达80%;建立健全客运线路年度计划审核制度和包车客运网上审批制度,科学合理配置客运资源;大力发展接驳运输,96条班线、435台长途客车实现接驳运输;67个汽车客运站实行联网售票,代售机构达428个,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十二五”末,全市客运班线5073条,车辆1.8万辆,包车客运1392辆,分别增长24%、2.4%和137%,全市等级客运站329个,同比增长7.8%。

同时,全市持续规范道路运输发展,优胜劣汰、有序竞争的市场秩序巩固提升。

全市货运转型升级提速。8个全国甩挂运输试点项目落地重庆,居西部领先。主城区城市配送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评定4家物流企业进行试点示范。引导培育重点大型货运物流企业,公运集团、长安民生物流公司实现产值超30亿元,渝南、华荣、陈家坪三大货运站场枢纽作用和信息配载能力明显增强,市交运集团成为“渝新欧”公铁联运第三方国际物流经营人。发布道路货运价格指数信息,有力促进货运市场健康发展。

全市驾校达标工作全面完成。运管部门积极落实驾培两项国标,全市所有驾校全面完成验收。建立健全驾培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全面实现IC卡计时培训。建立完善市、区县两级考试机构,加强从业资格考试员队伍正规化建设,从业人员培训考试体系进一步规范。“十二五”期间,培养合格驾驶员270 万人、从业人员34万人。

全市维修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运管部门深入贯彻《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等法规标准,强化维修市场整治,规范4S店管理,推行持证上岗,深入开展诚信企业评选、 “汽车服务诚信联盟”品牌创建活动,持续开展“金扳手”等技能竞赛,维修市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门类齐全、功能完善、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机动车维修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全市维修业户数增长21%,达到1.1万户。

法治运管水平全面提升

我市道路运输行业深入推进“法治运管”和“科技兴运”,依法行政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我市道路运输法规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轨道交通条例》等两部地方性法规和《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道路运输驾驶员管理办法》《汽车租赁管理办法》等3部政府规章颁布实施。企业安全服务质量考核、驾驶员诚信考核实现全覆盖。执法形象“六统一”、“三基三化”建设、运政联动执法等基础工作扎实推进。22个具有行政处罚权的区县运管机构年均查处案件4万件。

全市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在全国交通行业率先建成面向服务的信息化顶层架构,营运车辆联网联控、IC卡电子证件、出租汽车服务管理3大信息系统通过交通运输部和市交委验收,有效整合运政业务、行政办公、视频监控、行业运行监测等信息资源,在全国道路运输行业产生较大示范效应。

全市道路运输事故防控有力。以监管能力建设为保障,全面落实运管处所安全机构、人员配备,5年累计安排安全管理专项经费近5000万元。以主体责任为抓手,深入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累计完成2000多家。以科技兴安为手段,车辆GPS、车站视频监控全面推广,GPS监管工作经验被国家安监总局、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向全国推广。以专项行动为突破,危货安全、二级维护、旅游包车等薄弱点得到有效防控。以隐患排查闭环管理为依托,主动参与事故调查处置,行业监管效能全面提升。

同时,严格落实稳定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制度,深入开展干部大下访、信访积案化解年等活动,有效应对“出租汽车双到期、经营体制改革、燃油补贴政策变化、商业车险改革”等带来的影响,行业保持了持续稳定。

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深化

全市道路运输行业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持续深化行业精神文明创建,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

全市运管队伍服务素质全面提升。“群众路线”、“三严三实”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运管干部素质提升专题培训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体系不断健全,运管队伍良好作风牢固树立。“十二五”期间,西南驾驶培训中心、丰都运管所等单位荣获“市级文明标兵”称号,铜梁、秀山等6个运管所荣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市运管局陈卫东副局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重庆道路运输行业正能量积极彰显。文明交通行动、优质服务情满旅途、农民工平安返乡、公交出行宣传周、黄金周优质服务、维修服务优质月等主题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公交精品线路服务等品牌深入人心。“十二五”期间,行业内涌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见义勇为好司机、重庆五一劳动奖章、全市道德模范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雷锋的士志愿服务队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开县运管所获全国出租汽车行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第三批先进集体。轨道1号线两路口车站等6个单位荣获“重庆工人先锋号”称号。

(图/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局)

录入:颜永彬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