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更绿水更清 生态文明成黔江新名片
核心提示:“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使生态文明成为黔江的一张亮丽名片。”2015年以来,黔江区上下一心,进一步深化认识,凝聚共识,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着力建设绿色品质城市,大力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该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强化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经济发展也迈上了新台阶。
科学规划
优化生态发展布局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黔江区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必由之路。
结合黔江区实际,黔江区委、区政府将“生态发展”与“工业强区、城市东进、大通道建设”并列,作为黔江区经济社会发展四大战略之一,并于2015年1月15日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大会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围绕黔江主体功能定位,黔江区将国土空间科学划分为城市集聚发展区、生态旅游发展区和生态农业保护区,明确各功能区定位和发展方向,并健全完善差异化发展机制。以“4个1”相对集中居住体系(即1个中心城区、10个重点集镇、100个农民新村、1000个特色院落)为载体,调整优化城乡空间。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在划分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禁止开发区域,确保水体、湿地、林地、草坡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该区新版城乡规划正式获批,低碳、生态、休闲、宜居主题更加突出。该区生态城区建设有序推进,武陵大道、新华大道等城区道路绿化带建成投用,三岔河水体综合整治以及黔江河两岸河滨走廊路面完成改造,天生湖公园开工建设。
绿色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既让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至于超负荷,又能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
黔江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地处巫山山脉和大娄山脉交汇带的黔江,有着多彩的自然资源、淳朴的民族风情、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此,黔江修编完善旅游总体规划,发展绿色经济增长点。该区围绕“地质奇观、民族风情、生态旅游”把黔江建设成为渝东南旅游服务中心、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强区。濯水古镇正式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蒲花河4A级景区挂牌,城市峡谷公园景区一期工程加快建设。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68.1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7%、37.67%。
生态效益农业也在黔江加速加快发展。黔江突出耕地保护及合理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26%,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度20%。该区因地制宜推进优质杂粮、高山蔬菜、猕猴桃、脆红李、中药材等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发展绿色经济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资源利用效益。黔江区大力推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大耕地保护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力度,引导工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完成城区道路LED节能灯换装,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8%。
严格执法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环保执法力度是一道重要保障。
为此,黔江区环保局按照《环境保护法》规定,进一步规范环保执法行为,提升环境执法水平,充分利用排污收费、行政处罚、查封扣押、司法联动等综合手段,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环保执法开局良好。
区环保局建立了环保执法的衔接、配合、联动机制,制定出台了《黔江区重大环境违法案件会商督办制度》、《黔江区环境污染紧急案件联合调查办法》、《黔江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办法。按照“全覆盖、零容忍、明责任、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全面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监察污染源1078家次,下发整改通知118份,排查环境风险企业100家次,督促整改风险隐患问题23个。
同时,该局还严格执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累计有17家企业购买排污权(包括2013—2014年交易11家),已完成系统注册20家。建立规划、环评部门联动机制,推进规划环评早期介入,发挥规划环评参与综合决策的作用,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013年至今,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项目共350个。
绿色发展战略,让黔江的山变得更绿了,水变得更清了。
如今,黔江正在有序开展“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创建活动,黔江人正在为把黔江建成全国闻名的山水人文旅游城市和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