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 交通给力 惠民利民
核心提示:2015年12月26日9点39分,首班G8508次列车正式通过大足南站,从此,大足迈入“高铁时代”。2015年,该区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成型,干支道路密织实现“双百”目标,道路运输能力获提升,极大地方便了全区人民,提升了全区群众幸福感。
交通网络立体构建
015年9月28日,三环铜永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大足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3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6.13公里/百平方公里,8个下道口遍布区内主要产业聚集区,大足以“两横两纵”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外联路网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30分钟主城、一个半小时成都,并将大足至江北机场和寸滩保税港区两个国家一级口岸距离缩短至70公里,至长江黄金水道江津港距离缩短至50公里,大足区域性交通枢纽已初具雏形。
同时,大足区交委加大民航、铁路重大项目的争取力度,登云机场军民合用、市郊铁路西环线、成渝中线铁路、成渝铁路扩能改造、南大泸高速、大内高速等事关大足未来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全部纳入了重庆市“十三五”交通规划,其中登云机场军民合用项目纳入国家布局规划。另外,该区实现了国道“零”突破,达到56公里,全区国省道总里程达到312公里,实现了27个镇街及工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国省道全覆盖。
干支道路无缝衔接
2015年作为“十二五”收官之年,该区交委重点实施了S108、S205、S309、S310等119公里国省道改造,完成龙棠大道、宝顶至棠香快速通道、西湖大道、龙湖大道等高速公路下道口、高铁站及组团城市连接线建设项目,实现与城区、景区、工农业园区无缝衔接,干线公路通行能力显著提升。
在推进干线公路改造建设的同时,大足区还致力于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累计实施县乡道改造25条247公里,行政村通畅工程331条889公里,撤并村通达工程61条192公里,实现100%行政村通畅和100%撤并村通达,农村地区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2015年上半年的路况检查中,大足区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大足区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94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12%,成为支撑全区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交通给力惠民利民
据了解,随着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成型,和干支密织实现“双百”目标,大足区的道路运输能力获得显著提升,公路养管工作有了质的飞跃,当地市民幸福感得以提高,精准扶贫也得以顺利实施。
2012年3月起,该区分三批完成了大足、龙水、双桥城区,大足至宝顶、大足至邮亭及龙水湖旅游度假区公交“公司化、公交化”改革,实现了市场运作、集约经营、规范管理、公益服务的公交运营模式。截至目前,全区21条公交线路覆盖了9个镇街,惠及人口50万人,日均运送旅客达5万人次,形成了城区、景区、工业园区无缝衔接,多种运输方式互为支撑的交通运输格局。
大足区交委还致力于为当地贫困村提档“致富路”,按高于现行奖补政策15万元/公里的标准落实资金756.5万元,按时完成了全区5条14.9公里贫困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并下达扶贫攻坚巩固提升计划14个53.95公里,预计2016年年内动工建设。
据大足区交委介绍,该区交通惠民还表现在与科技联姻,确保交通出行安全,降低陆路、水上交通安全事故。该区于2014年9月建成全国首个远郊区县智能交通物联网系统,并在服务交通规划、车辆管理、安全防控、低碳出行、打非治违、危险路段监控和水上安全监管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全覆盖、全天候、全联动的治超惠民新格局,同时查获非法营运车辆328辆、拆解“三无”船舶16艘、投放标准化客渡船9艘,营造了良好的陆路、水路运输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