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国土房管局:创新机制 助推发展
大足区国土房管局召开专题学习会
核心提示:土地是财富之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要素,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撑和保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大足区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依法用地的关系,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为大足区实施“138”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现代新兴产业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土地改革试点: 创造“大足模式”
2015年初,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大足区被确定为全国33个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试点实施以来,在国土资源部和成都督察局的指导下,重庆市按照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部署要求,稳妥推动大足区改革试点工作。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没有经验可循,完全靠摸着石头过河,大足区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守好三条底线。自改革试点工作启动来,大足区严格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坚持土地公有制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审慎稳妥推进改革试点。
摸清存量底数。2015年8月,大足区对存量潜力大、区位优势好、产业需求大、基层领导能力强、集体经营意识强的8个重点镇(街道)开展了存量建设用地摸底、村民意愿调查、基准地价调查等工作,全面摸清了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底数,并开展了权属登记。
实施规划编制。为优化试点地区规划布局,提高对规划用地空间的管控能力,大足区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在村级层面开展了“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工作,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产业规划、环保规划有机融合,变多张蓝图为一张蓝图。探索村规划由区级人民政府审批后作为规划管理依据,规划许可对象由乡镇企业扩大到取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推动了村级层面规划体制改革创新,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农村发展的可操作的规划管理模式。
充分征求民意。是否尊重民意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能否成功的关键。大足区通过入户、入企调查,开展座谈会等方式开展入市意愿调查,充分了解群众、企业参与入市改革的意愿,并针对产业集中区入市的选址和规模、集体收益的分配原则、增值收益调节金的比例、土地出让价格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为稳妥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目前,在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中,大足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该区搭建了改革试点的三大高效服务平台。按照市政府《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大足区积极整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功能到不动产登记机构,形成全新的交易平台,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公开交易,并通过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等途径公开发布交易信息,保证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该区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纳入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范围,形成有效融资平台,实现资产的有效利用,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永川中心支行已草拟《关于开展重庆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并上报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区里建立资金监管平台,突出强化收益分配、资金存管、资金支出环节监督,实行分配方案审核制度,收益资金纳入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实施“双代管”监管,资金支出实行村、镇街分级审批制度,区级监管部门实时指导资金监管工作,定期组织针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专项审计。
该区制定出台了《重庆市大足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实施意见》《重庆市大足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规则》《重庆市大足区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使用权利暂行办法》《重庆市大足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指导意见》《重庆市大足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重庆市大足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工作实施意见》等六项制度,狠抓重点环节,努力推动改革取得实质进展。
2015年11月23日,重庆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敲响。大足区宝顶镇东岳村2组产业集中区110.54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3856.5195万元起拍,在3名竞买人的11轮激烈争夺下,最后由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3950万元的价格成功竞得40年土地使用权,该地块规划用途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用于打造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龙水镇保竹村1组就地入市2.52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由段胜林、段胜龙以55.5882万元取得50年土地使用权,规划用途为工业用地,用于工业厂房办公经营。
改革试点顺利推进之后,未来农村集体用地进行市场化流转的空间将会很大,这也有利于打破当前城乡二元体制的土地结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为大足区实施“138”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现代新兴产业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大足区除在8个重点镇街全面开展入市交易外,还将在其它有条件的镇街推行入市交易,并在租赁、入股以及城中村入市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入市交易的途径和方式,创造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大足模式”,为全市乃至全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借鉴。
国土资源管理: 有力保障发展
十二五”期间,大足区国土房管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国土房管局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区五年中确定的大事、实事,全局上下,同心同德,扎实抓好国土房管各项工作,整体呈现出重点工作成效突出,基础工作全面推进,执法监管力度到位,改革创新有突破的鲜明特点。
坚守耕地红线,确保占补平衡。该局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镇、村、社、户逐级签定目标责任书,实行先补后建、以补促建,探索农村土地整治与PPP模式结合。该区建设并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21万亩,储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约19.74万亩;实施土地整理项目67个、13160公顷,新增耕地1383公顷;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166个,备案规模为8037.98亩,共6191个复垦点,确保全区实有耕地面积115.72万亩,落实基本农田保护面积99.63万亩,多保基本农田1.09万亩。
强化用地保障,服务经济发展。该区通过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开展土地规划局部调整与符合性认定,从规划存量空间挖掘解决重大民生和基础设施的用地需求。“十二五”期间,共计上报审批的建设项目141宗,面积4.32万亩。按政策划拨用地64宗,面积5838.67亩。土地征收4万余亩,房屋拆迁面积460多万平方米。土地储备总量达12680亩,储备融资44.4亿元。该区完善用地机制,严格工业用地标准,推行工业用地格式合同规定,健全收回土地机制。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机制,公开招拍挂出让土地320宗、2.05万亩,出让收入145.47亿元。
提升服务意识,全力保障民生。该局“十二五”期间共办理征地农转非社保4.7万余人,支付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款80余亿元。实施调差项目50个,调差资金6.33亿元;全面完成佛都大道等5条道路区级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完成红层找水打井17641口,解决偏远农村10余万人用水困难;建设经适房项目7个、6133套,面积70.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4.1亿元;廉租住房项目25个、6203套,面积约为3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16亿元;核发《房地产权证》120016宗;连续十年创建地灾防治“零伤亡”工程,荣获国土资源部颁发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十有县”称号。全区应急处置各类中、小型地质灾害突发事件479处,紧急搬迁避让群众1048户、4478人;排查处置城镇C级危房19万余平方米,D级危房7万余平方米;办理“两证”遗留问题项目共计396个、12315户,房屋建筑面积232.52万平方米,分户办证11230余户。
优化资源管理,遏制违法用地。该局坚持土地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收益和土地使用效益。强化矿产资源管理,完成了矿产资源第二轮总体规划修编,编制了全区矿业权设置方案,完成全区88个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完成页岩气前期勘探、“两普查一勘察”等项目,切实推进石灰岩矿山整理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动态巡查机制,积极开展分片执法、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五年来,共查处土地、房屋及矿产违法行为70余起,涉及土地面积232.6亩,共处罚款800余万元。
改革,总是需要深入探索。
大足区国土房管局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前沿阵地”,他们把“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当成自己的行动准则,为把大足建成“国际旅游城、新兴工业城、生态宜居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