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崛起 武隆构建生态旅游大交通
核心提示:近年来,武隆县牢牢把握“构建生态旅游交通、强化交通扶贫开发”的工作基调,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强力实施“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政策,加快打造“国际知名旅游胜地、生态工业经济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县”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富民兴县为目标、以服务出行为根本、以公众满意为追求,全县交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交通先行 助力“世界的武隆”
015年10月1日上午10时,家住九龙坡谢家湾街道的李胜带着一家人出门,11时30分抵达仙女山,到农家乐吃午饭,开始一家人的国庆黄金周度假之旅。去年,李胜在仙女山买了一套公寓,从那之后,只要有空他就会带着家人来这里过周末。
“睡个懒觉,吃碗小面再开车过来,刚好吃午饭,很方便。”李胜说,度假本来就是休息,他想选择一个环境好,距离主城近的地方,仙女山很合适。
事实上,每个周末,在仙女山上都能遇到不少和李胜一样的人,不仅有主城来度假的,还有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慕名而来观光的。
同日晚22点,来自美国的一对中年夫妇阿布索伦和珍妮欣赏完《印象武隆》实景歌会后,激动地竖着大拇指赞叹道:《印象武隆》是一场一流的、令人难忘的演出。
其实,武隆每年都要接待很多像阿布索伦夫妇这样的外国游客,如今武隆已从“自然的遗产”成为“世界的武隆”。而旅游业的异军突起则有赖于交通环境的极大改善。
“高速公路的贯通,让武隆的旅游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武隆县交委负责人说,包茂高速公路(渝湘高速)武隆段建成通车,在结束武隆不通高速公路历史的同时,基本实现了武隆到重庆主城“1小时”左右车程,仙女山到主城也仅需1个半小时。
“十二五”以来,武隆全县国道由“十一五”期间的1条80.6公里增加到2条168公里,省道由3条158.8公里增加到8条426公里。先后实施了南涪铁路、涪南高速公路等出口干线建设;先后完成了S203线武隆至道真段等五条路段的路面改造工程,完成了G319线新滩等16座危隧整治工程和G319线江口芙蓉江大桥等9座危桥改造工程。
立体式综合交通网络渐有雏形,有力支撑全县旅游产业走出重庆、走向全国、迈向国际。依托现有的渝湘高速、涪南高速、渝怀铁路、南涪铁路、乌江航道,结合渝怀铁路二线、仙女山机场等重大项目的加速推进,武隆将形成水、陆、空三维一体的立体式综合交通网络,对外出口达到12个,交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极大提升武隆的区位优势,支撑武隆旅游产业走向国际化。
交通建设的快速推进为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接待总量和增速全市领先;仙女山和天生三硚接待游客连续两年突破100万人次,成为全市唯一拥有2个“100万游客景区”的县。
互联互通 串联“武隆风景线”
“现在去武隆任何一个景点旅游,都比以前方便多了!”2015年12月10日,专程从贵阳来武隆自驾游的孙女士谈及这次赏雪之旅深有感触。
孙女士感受到的变化,是武隆县这几年片区内旅游联络线显著提升,五大片区间景区串联、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结果。
近年来,全力打造的“四纵三横”旅游干线公路网络基本成形,有力支撑全县“五区一带”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截止2015年底,全县已建成以G319国道、S203武仙路、S303涪水路、S411水白路等为骨架的“四纵三横”旅游干线公路网络,基本实现县城至5大旅游片区以及旅游片区间干线公路全覆盖。同时,计划投资10亿元加宽改造和硬化公路项目13个132公里,加快建设串连各乡镇、囊括各产业的6条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建设“生态文明示范路”,打造“车窗风景线、靓丽旅游道”的旅游观光带。
同时,片区内旅游联络线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五大片区间景区串联、旅游产业互动发展。近年来,通过对鸭大路、巷双路、白马至白云、天生三硚环线路、“印象武隆”进场公路、白果至土地、白马至车盘(白马山)、县城至车盘(白马山)等县、乡公路改造,初步形成仙女山、白马山、弹子山等旅游交通环线,有效串联了仙女山森林公园、天生三硚、龙水峡地缝、“印象武隆”等重要景区,极大提升了旅游服务品质。
“为了更好助推武隆旅游业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旅游景区联络线建设,实现片区内各大旅游景区的快速通达与有效串联。”武隆县交通委员会主任蔡琪介绍说。
据介绍,武隆将从三方面强力推进“武隆风景线”串联工作。一是重点建设仙女山、芙蓉江、后坪、白马等片区内的旅游环线公路,实现片区内旅游景区的有效串联。二是建设机场连接线、垫丰武高速庙树连接线等景区联络线,实现重点景区的多路联通。三是结合行政村、撤并村通畅和网络连接路、县乡公路改造升级等农村公路建设,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公路,延伸乡村旅游覆盖范围并提高交通出行条件,加快260处乡村旅游景点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交通扶贫 践行“欲富先修路”
“以前去一趟县城要半天时间,现在好方便哦。”和顺镇清水塘村的李大爷一大早就捉了50多只鸡,去县城给定点的餐馆送货。走出家门,几分钟就可以到乡村公路,10多分钟后,李大爷乘上了最早的一班客车,沿着319国道,穿越白马镇,40分钟后就到了武隆县城巷口镇。
“旅游公路的逐步完善,让我进一步扩大休闲纳凉旅游的规模。俗话说的‘欲富先路’,果真不假啊!”在通往仙女山旅游区银杏大道边,仙女山镇村民老杨说,他开办的山庄今年在已有住宿接待能力150人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人的住宿接待能力。
“武隆县有贫困村75个、贫困人口5.5万,主要集中在白马山、桐梓山等五大片区,是旅游开发主阵地,也是交通扶贫主战场。要确保武隆2016年提前“脱贫摘帽”,当好扶贫开发先行军,是武隆交通的‘第一行动’。”蔡琪介绍说。
近年来,武隆县抢抓武陵山片区扶贫机遇,围绕景区旅游、路网改造、服务民生三个重点,全力打好交通扶贫牌。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已经完成全县交通扶贫攻坚规划、旅游景区连接道路规划方案等编制,正在完善“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及白马山片区旅游交通规划编制。二是打通干线路。重点打通白马山、后坪等贫困片区大通道。即将启动龙溪至后坪旅游干线公路建设,为“世界自然遗产”后坪天坑景区开发和全县最贫困的东北片区6个乡镇7.5万群众脱贫“开路”。三是完善村社道。全额用好市里补助,县财政配套并整合其他资金1.58亿元新建、改扩建和硬化贫困村道路1253公里,直接受益人口达22万。2015年实现了全县行政村100%通畅、撤并村100%通达,2016年底将实现行政村100%达到通客条件、农业社70%通公路。“十三五”期间,全县将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到2020年实现撤并村100%通畅,农业社100%通达,行政村100%通客。
据介绍,在旅游交通的带动下,武隆“穷山恶山”变成“金山银山”,近7万村民依托旅游业实现了增收,成为全国旅游扶贫先进典型。
管养并重 打造“畅安舒美路”
为了打造“畅、安、舒、美”的公路通行环境,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十二五”以来,武隆县实施了国、省道路面改造139公里,总投资2.84亿元。先后投入2960万元安装钢护栏148公里,实现了境内国、省、县道公路“6米以上高路堤临崖、临水危险路段”安全防护设施全覆盖;从去年开始,又筹资5300万元对全县乡村通客道路中265公里“6米以上高路堤临崖、临水危险路段”安装钢护栏。
同时加强形象建设,高标准打造景观大道。注重将旅游干线的高标准、高档次、美观化要求与公路建设的安全、畅通要求融合在一起,在通往芙蓉洞景区的国道319线上创新性设计安装了钢管护栏,在大大增强行车安全保障的同时,也在乌江沿岸的峭崖绝壁边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在省道203线武仙路段两侧150米范围内实现大苗绿化全覆盖,在319国道武隆县城至江口段两侧各30米内实现两排大树绿化景观全覆盖。
仙女山村道公路荣获交通运输部“中国梦·美丽交通”摄影大赛金质奖,铁矿乡百胜村道入选“中国100条最美乡村路”,土地乡天生村道和铁矿乡百胜村道入选10条“重庆最美乡村路”。
结语:巍巍武陵山中凿穿隧道,浩浩乌江上飞架长桥;串联五大旅游片区,推进交通扶贫,打造水、陆、空三维一体的立体式综合交通网络……近年来,武隆交通逐步上档升级,那纵横交错的公路上的每一寸轮印,无疑都印刻着武隆交通建设者筚路蓝缕、锲而不舍的奋斗足迹,折射出县域经济随交通上档升级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伟大历程。而那一条条继续在崇山峻岭间向前延伸的公路,也昭示着武隆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