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协:广聚创新资源 力助创新发展
【核心提示】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驱动力。科技创新,则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手段。
2015年,重庆市科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集聚创新资源,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助力重庆改革发展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
广聚资源 助力创新发展
广聚资源 助力创新发展
组织院士专家对接企业需求活动,走访企业43家,收集企业技术需求信息108条,成功实现对接14项;
资助企业科协开展技术创新项目20个,成功实施企业科技成果及人才项目对接14项,培训专利应用工程师538名;
建成重庆轨道集团等海智工作站8家,重庆轨道集团与韩国等6个国家的重要城市洽谈单轨技术输出合作……
这些数据,真实记录了市科协助力重庆创新发展的点点滴滴。2015年,市科协通过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自身建设,大力强化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增强科协组织的服务能力,广泛集聚创新资源,助力创新发展。
一年来,市科协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第二届重庆(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22名院士专家、40余名“千人计划”等领军人才和2000多名一线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论坛,交流学术论文700余篇,提出决策建议116条。资助市级学会开展重点学术交流项目33项,支持市级学会开展学术研讨、决策咨询、技术咨询、新技术推广、联合攻关等活动100余项。
一年来,市科协通过科技信息推送服务帮助企业申请新专利191项,产生新产品新技术66个,节约研发成本5980万元,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53亿元。
一年来,市科协推荐并促成永川区、涪陵区申报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试点城市,其中永川区被中国科协正式命名为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区;动员重庆材料学会等8个学会参与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开展“专家企业面对面、把脉问诊促发展”系列咨询活动,服务大渡口等3个区县的中小企业发展。
培育土壤 推动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2015年时代强音。良好的科学素质,则是创新的必要土壤。
市科协通过真抓实干,拓宽科技人才服务渠道,致力提升市民科学素质,为万众创新培育深厚土壤。
——精心策划和组织科普活动。先后组织开展“阳光动力科普中国行”重庆站活动、“未来新能源飞行器”创意绘画大赛、“走近科技”系列主题科普活动。组织中国流动科技馆到涪陵、石柱等8个区县巡展203天,接待观众23万人次。开展科普大篷车渝州行联合行动,深入偏远学校400所,受益师生近10万人。
——探索科普传播新途径。重庆数字科技馆提档升级,注册用户达32万;举办“万众创新、智慧生活”主题科普展、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重庆最美桥梁科技展等主场、网络和分场系列科普活动247场次。开通中国知网网络科普书屋3693个,点击量达424万次,下载资料305万篇。
——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落实奖补资金1235万元大力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奖补农技协28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39个、农村科普带头人21名、科普示范社区50个。在25个区县共设立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388个,培训学员12.7万人次。
——强化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组织开展2016—2020年全国、全市科普示范县(区)创建工作,首批11个区县均通过验收。实施“2020”科普示范工程项目,首批启动重庆机器人世界二期工程、重庆兰花园等7个项目。加强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管理,新建高标准社区科普活动室84个,累计建成400个。 (文/图 重庆市科协)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助推重庆创新战略
进入经济新常态,知识产权是支撑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市知识产权局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全市大局,抓住机遇全面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让知识产权更加有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更加有力支撑全市经济发展。
激励创造
有效运用知识产权
2015年,我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3件,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81000件、专利授权量达到38000件,均比2010年翻了一番以上。
“十二五”期间,重庆深入实施产业集群专利引领、重点园区专利促进、重点企业专利提升、高校院所专利转化“四大工程”,专利资源集聚、专利优势构筑、核心专利突破、专利产品倍增、专利培育、专利支撑、专利挖掘“七大计划”,极大提升了专利创造运用能力。
2015年,我市知识产权工作有力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我市深化重庆制造走向海外知识产权护航和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知识产权服务“两大行动”。筹备在德国设立中国(重庆)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与巴西工业产权局、意大利专利商标局签订合作纪要、与法国主权专利公司开展互访,开展石墨烯薄膜装备及应用技术、打孔设备对外并购及重大合资合作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预警工作,增强了我市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我市支持20个区县的45家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引导企业投入2500万元开展主导产品专利分析,节约研发经费5.7亿元。组织18批55人次国家专利审查员赴北部新区和荣昌区解决产业知识产权难题59个,为企业节约研发经费7980万元。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0家。8家企业获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获奖项目新增销售金额35.7亿元、利润7.5亿元。
我市先后出台《重庆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和《重庆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操作指引》,完善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动态数据库、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资源数据库,收录有需求的企业898家、有效专利40189件。全年实现质押融资19笔,金额3.22亿元。
依法保护
科学管理知识产权
“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健全和完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机制,5年累计立案查处案件18000余件,破获侵权制假犯罪案件7600余件、涉案金额21亿元。专利行政执法办案总量391件,5年增长近6倍,其中专利纠纷230件,5年增长9倍。
2015年,我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工作、专利行政执法维权援助成效显著:各级行政机关共立案查处案件5400余件,涉案金额7.5亿元;公安机关共立涉假案件400余起,起诉370余人;出动专利行政执法人员7000余人次,检查商家、企业等经营主体20000余家,立案办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49件、查处假冒专利案件210件;受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案件92件。
市知识产权局通过科学管理,不断提升服务能力。2015年新培育国家知识产权品牌培育机构2家,新引进培育专利代理机构7家,新增高层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320名;完成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专利云)五年服务规划编制, 67家服务机构参加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开展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13家高校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试点,指导试点高校修改完善了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启动18家高校院所产学研协同创新专利服务项目;联合团市委开展知识产权“先锋创业营”专利对接活动5次,培训创业人员200余人次。
全市各区县专利事业也蓬勃发展。江北区成为我市第1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南岸、九龙坡、巴南、璧山、北碚进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行列。开县、荣昌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高新区、长寿经开区、北部新区、空港园区进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行列。全市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达到12家、试点园区达到21家。
(文/图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