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1月2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2016两会特刊
版面翻页
2016两会特刊
10

拥抱锦绣山河 共享发展成果

武隆旅游:铸绿色崛起火车头

□ 作者 陈永南 游佐亮

【核心提示】

千百年“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武隆,如今伴随旅游兴起而变得空前红火。

谁曾想过,只有数十万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竟然发展到每年接纳观光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的宏大规模。

一座名不见经传的乌江峡谷小县城,却拥有数十家四星级以上酒店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区”的称号。

一个曾经只能为城里人提供避暑纳凉的“都市后花园”,却被美国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选为精彩的场景制作,这不能不让人倾慕:武隆,这个北纬30度线上的风光宝地为何如此洒脱?

阅尽人间春色

武隆,位居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门户,这里地处巍巍大娄山与茫茫武陵山的结合部,天生丽质的秀美山水令人心醉,鬼斧神工的南方喀斯特地貌,让这里有如雕塑般的峻峭与精妙:使人仿佛穿行在以峡谷、天坑、地缝、竖井、草甸、溶洞等搭建的“时空隧道”,感受地球在漫漫260万年中发育演化的“心跳”。这里融山、水、洞、泉、林、峡为一体;集雄、奇、险、秀、幽、绝于一身,几乎囊括了地球村所有的喀斯特景观类型,是大重庆破天荒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也是大江南北“一枝独秀”的国际户外运动A级赛举办地……

“开发一个洞,搞活一个县。”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芙蓉洞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武隆旅游之帆的“处女航”,那么仅仅二十年,一艘庞大的旅游超级航母就已经在“乌江画廊”浮出水面,成为重庆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被誉为“世界喀斯特地质博物馆”的武隆喀斯特景区面积达380平方公里。这里有中国独一无二的世界遗产洞穴——全长2700米、面积逾10万平方米的“天下第一洞”芙蓉洞,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洞穴”;有原生态喀斯特峡谷水流经典芙蓉江;有“山是一座桥,桥是一座山”,以三桥夹两坑,桥跨超过500米而称奇全球的天生三硚;而在这片世界最高的喀斯特桥群下,有方圆38平方公里,密布亚洲最长地下洞穴网络,覆盖1.5万亩原始森林和3万亩石林的后坪天坑群;有亚洲最深的天星竖井群;有落差高达350多米,谷底最窄处仅1米,最宽处不足10米,如同徜徉在地球裂缝深处的龙水峡地缝……天坑、地缝、天硚、竖井、溶洞相连互通,让游客尽情探寻大自然的脉动。

幅员面积上百平方公里,素有“东方瑞士”美誉的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宛如“落在凡间的伊甸园”,拥有33万亩原始森林,10万亩天然草原,被称为具有西欧古典风情的“南国第一牧场”。在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有占地12万平方米的大型滑雪场,是国家5A级景区和“重庆十佳旅游景点”……

千姿百态,风情万钟,武隆风光,魅力无穷。

开创宏图大业

从当初发掘芙蓉洞开始蹒跚起步,到武隆喀斯特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开始大刀阔斧地全面整合旅游资源。2007年,财政收入仅有两个亿的武隆县虽然“囊中羞涩”,却出手不凡:斥资上亿元,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武隆喀斯特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开始对景区旅游进行逐步接管。公司通过两年的市场运作,以生态资源为依托,筹集6.8亿元,从先期入驻的开发企业手中全部回购了仙女山等六大景区51%的股权,彻底改变了过去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开发权“三权分离、相互扯皮”的痼疾,实现了特别赋予保护权的“四权合一”,从而率先在巴渝大地全面实施旅游资源深度整合的大手笔。

如果说武隆旅游业在以前还只是“土生土长”“遍地开花”,那么现在已开始“精耕细作”“聚沙成塔”。有专家坦言:“喀斯特地貌对悲观者来说,代表着土壤贫瘠,对乐观者来说,代表着隐形财富。”自从武隆县通过组建喀斯特旅游公司整体经营开发六大景区资源以后,该县游客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从一年230万人次倍增到470万人次,再翻番至第三年上千万人次,这就是惊世骇俗的“武隆模式”。

有道是“四两拔千斤”,作为当初注册资金只有一个亿的国有独资企业,通过精心谋划操盘运筹喀斯特生态资源这块“不动产”,撬动市场经济的价值杠杆,年销售收入一举超过了3亿元,已成为资产总额达70亿元的喀斯特集团。

2014年,喀斯特集团通过全方位多渠道融资达7.5亿元,从而加快推动仙女山室内滑雪场、天生三硚观光电梯和芙蓉江索道等三大新建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让风景如画的“喀斯特之家”锦上添花。

2015年,被雄心勃勃的喀斯特集团同时确定为“宣传营销深化年”“项目建设攻坚年”“服务质量提升年”和“管理机制优化年”,该集团全年组织客源逾180万人次,集团旗下经营的六大景区全年接纳入园游客超过414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营业总收入4.1亿多元,同比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亿元以上,续建、新建项目15个,已全面完成武隆旅游服务站、天生三硚观光眺台、芙蓉江码头改造等项目建设,并开始启动游客接待中心交通枢纽站、仙女山露营基地等新建工程。该集团在精心营造“仙女山冰雪童话季”“仙女山风筝季”“仙女山露营音乐节”“川江号子中国行”等原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又增加动人心魄的仙女山热气球、动力三角翼等高空探险旅程。中国独一无二的沿江观光索道——“芙蓉山水长廊”也已建成开放,与此同时,正在大力筹划构建德国滑道、错觉艺术体验馆等高档游乐项目,已逐步带动武隆旅游换代升级,从单一的门票经济转向长远的产业经济。

实现整体跨越

旅游已然成为武隆县实施“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战略的火车头,这个长期困守“七山二水一分田”的传统农耕大县从此摆脱贫穷、闭塞、落后的“魔咒”,伴随“旅游兴县”的滚滚春潮,一发而不可收。

往昔不堪回首,早年的仙女山镇,其实是“鸟不生蛋”的偏僻野山沟。仅在10年前,该镇建成区面积还不到0.3平方公里,常住居民不足300人,可谓山门封闭、土地贫瘠,贫困发生率多达45%,堪称全县最穷的高海拔乡镇。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却让山里人仰天长叹……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被誉为新兴“朝阳产业”的旅游大开发,终于让沉睡千年的武隆山水开始名闻天下。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武隆成功探索出“旅游+开发”“旅游+交通”“旅游+商贸”“旅游+文体”等“旅游+N”系列发展模式,旅游致富成为武隆人翻身脱贫的坚定共识。

“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仙女山旅游扶贫带、白马山旅游扶贫带、石桥湖旅游扶贫带、桐梓山旅游扶贫带等已形成4条旅游黄金廊道。“卖空气、卖风景,让青山绿水带来好收成!”通过年复一年的旅游景区大开发,先后带动3万多农家人吃上了旅游饭,难怪有人坦言:“在自家门前摆个小吃摊就能挣到美元!”

为了全方位拓展旅游致富之路,武隆县委、县政府大力倡导“全民创业”,开展“全民服务”:鼓励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户抓住机遇发展小加工、小手工、小养殖、小修理、小转运、小中介、小餐饮、小旅店、小农场、小林场等涉旅“十小企业”,由县财政发放每户3—5万元的特别补助。诚如武隆县委书记何平所指:“做强旅游产业,最主要的是让普通农户增收致富。”为此,该县积极引导当地人因地制宜,组建旅行社、服务公司等涉旅企业,形成连绵不断、环环相扣的旅游产业链。截至目前,星罗棋布的农家乐已达1425家,特产店、特色餐馆、旅店及家庭公寓超过2600家,全县已营造上百个乡村旅游示范点。

“芝麻开花节节高。”为了壮大旅游市场,武隆发起“全民营销”:全县26个乡镇、128个县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吹响总动员集结号,组建16个旅游营销集团,奔赴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欧洲、东南亚等开展推广宣传。“人人是形象,处处谋发展。”近3000平方公里的武隆大地已经成为展现260多处景点风采的全域大景区,这里集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乌江画廊之幽于一体,可谓美轮美奂,无与伦比。

“媲美九寨沟,赶超张家界。”以厚积薄发的旅游经济为强力支撑的武隆县财政收入在2013年就超过18亿元,是当时九寨沟县的9倍;是张家界市4个区县平均水平的两倍。“旧貌换新颜”的仙女山镇早已“亭亭玉立”,建成区面积达到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数万,趋之若鹜的夏季度假游客每天超过10万,农民人均每年纯收入达2.1万元,已累计实现投资125亿元。这里不但彻底告别了偏远与贫困,还一举蜕变成为“中国最美小镇”。2015年10月9日,这个曾经孤悬高寒山区的穷乡僻壤,昂首跻身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荣誉殿堂,这是武隆旅游继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之后,荣耀登上了第三道金榜,从而实现了由过去观光赏景型向休闲度假型的成功跨越。

旅游,让山青水秀的武隆成为见证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美好形象的窗口:该县已连续4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区县”,实现人均GDP达3.8万元,年均增幅超过13%,为重庆地区经济增长率雄踞全国第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武隆旅游,非去不可!”作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最快增长极,武隆旅游将插上腾飞的翅膀:投资超过8亿元的仙女山旅游支线机场工程已开始登场,跨越千山万水的“空中桥梁”将托起“东方伊甸园”和“国际旅游胜地”的期望和向往,迎来明天更加灿烂的辉煌!

录入:颜永彬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