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能力建设 筑牢救援长城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无论是灾害发生的频率还是严重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面对灾害,重庆市红十字会积极应对,大力开展灾区救援救助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作用,在应对巨大灾害的考验中积极寻找和探索最有效、最科学的救灾模式,赈济救援工作也逐渐从过去单一的发放救灾物资过渡到以防灾、减灾、备灾为基础,以救援、救助、重建为重点的全方位的救灾模式。
备灾救灾工作是法律赋予红十字会的主要职责。在近五年的工作中,重庆市红十字会修改和完善了《重庆市红十字会突发公共事件救援救助预案》,每年组织各区县开展“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在此期间,组建了我市红十字应急医疗救援队和赈济救援队2个专业救援队伍,并纳入常态演练,确保突发灾害及时组织实施救援救助工作。并先后筹集资金1440万元,在区县建设了26个红十字备灾仓库。红十字应急工作管理更加规范,红十字会成为了各级政府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推动重庆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援工作的开展,加强应急队伍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赈济救援能力和实战水平,在应急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9〕59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加强红十字救援队建设的意见》(中红字〔2011〕86号),重庆市红十字会本着“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志愿服务,一专多能;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于2014年12月成立了首支“重庆市红十字赈济救援队”。赈济救援队共有核心队员33人,由各红会在职人员和社会招募志愿者按8:2比例组成。该队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前往灾区执行救援任务,确保救援物资快速、有效、有序地发放给受灾群众,为受灾群众提供最基本、最急需的生活保障。主要工作包括:评估灾情及灾民的需要,制订救灾计划;救灾计划获得批复后,根据计划协调相关物流和运输工作;发放赈济物资,核实、登记受助家庭,监督和记录物资发放情况,并在物资发放后的特定时间内进行评估;促进宣传工作及与媒体的沟通,有利筹资或使红会的救援工作得到公众认可;根据灾区实际需求,协助灾民寻找在灾害中失散的亲人。
重庆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援队的成立,标志着重庆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赈济救援队成立一年来,先后举办了2次业务能力培训和2次实战演练,并参加了1次实地灾害救援工作。2014年8月11日,南川多个乡镇突降暴雨,局部地区降雨量超过300毫米,导致该区三泉镇、山王坪镇等地山洪暴发,给当地居民造成了严重损失。灾害发生后第二天,市红十字会立即派遣了赈济救援队4名队员前往受灾严重的南川区三泉镇,深入灾区一线进行了详细的灾情评估和受困群众的需求评估,他们及时准确地把当地灾情和需求报告了会领导,同时把灾情报告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根据灾情和需求,市红十字会及时拨付了救灾资金10万元,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也立即调拨价值10万元的大米用于南川救助受灾群众。
重庆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援队,以保护公众生命健康、促进社会和谐为出发点,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全面推进救援队组织体系、工作机制、预案制度、物资装备、保障机制等各项能力建设,逐步形成管理规范、运转高效、具有红十字特色的应急救援队伍。将通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使救援队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目前市红十字会已组建了医疗救援队及赈济救援队两支救援队伍,此外红十字会供水救援队正在筹备和组建当中,预计2016年完成队伍组建和培训。今后,当重大灾害发生后,市红十字会将根据不同灾害情况,分别派出相应救援队伍协助政府开展应急救援、救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