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延续生命之路
——重庆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纪实
核心提示:体器官移植技术为千千万万重病患者带来了生命的福音,然而器官短缺却成为医院临床上最大的困难。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家卫生部于2012年8月正式批准重庆市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重庆市红十字会积极推进遗体器官捐献地方立法进程,主动加强部门协作争取多方支持,成立了52个遗体器官捐献登记站,并不断加强协调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志愿队伍服务,组织缅怀纪念和人道关怀,为捐受双方提供了温暖的人道救助,留下一段段感人的大爱故事。
去年5月26日,1岁10个月大的何宛凝,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生命走到了尽头。家人悲痛之余,决定将孩子的器官和眼角膜捐献出来救人。
在一条条生命之路的延续背后,有着一个个大写的爱,也有着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和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他们就是重庆市红十字会人。
让更多人加入生命延续之旅
社会对器官捐献的认知度并不一致,为了引导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中来,市红十字会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
志愿者最有说服力。2015年5月9日到10日,红十字博爱周主题宣传活动启动,市红十字会组织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进社区,开展义诊及遗体器官捐献咨询服务;重医附一院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组织白衣天使捐献生命的礼物,56名医务人员填写了捐献志愿书;举行了全国人体器官捐献报名登记宣传服务月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红十字志愿服务进社区“暖冬行动”。
专家的讲解更能打消人们的疑虑。从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委员、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顾问洪俊岭那场关乎生命价值的特殊党课,到垫江县《政协大讲堂》“人道的力量”讲座,再到新桥医院“生命的礼物,何去何从”报告,在市红十字会的组织协调下,一位又一位专家,向不同的人群科学讲解了遗体器官捐献。
日常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视。市红十字会通过新闻媒体利用每一例捐献案例,传播社会正能量,提高社会对遗体器官捐献的认知度。同时,设计制作器官捐献宣传品,走进基层,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品,开展义诊、捐献咨询和登记等活动。
今年,在重庆医科大学、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市红十字会还成立了2个重庆市红十字会生命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努力推进红十字会宣传培训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和基地化发展。
他们,服务生命延续的每个环节
遗体器官捐献的全过程中,我们都能看到志愿者服务队的身影。而每一例器官捐献案例从家属沟通协调到捐献登记和实施捐献手术及人道关怀等各个环节,红十字会的专职协调员都要全程参与和见证,为无私大爱的人做好全程服务。
协调员与捐献者建立了沟通和联系机制,经常打电话、发信息,节日期间问寒问暖,关心捐献者家庭的实际困难。由于耐心细致、体贴入微的人道关怀,有的协调员与捐献者家庭甚至成为了姐妹和朋友,捐献者家属谭小蓉为了感谢红十字对他们家庭的关心,还给红十字会送来了一面锦旗,并与儿子一起自愿申请加入红十字志愿者队伍。
2015年8月28日,黔江区绝症少女邹霞穿上梦寐以求的婚纱。举办一场唯美的婚礼和逝世后捐献遗体器官是她的心愿。黔江区红十字会帮助她完成了这两个心愿。
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些名字:
罗维,我市红十字志愿者,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总队的骨干代表,被任命为总队副秘书长;
米智慧,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孙蓉,涪陵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秘书长,当选“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米智慧、辜凤娟、胡国明、樊星、宋巧玲,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当选我市首届“我为红十字代言·博爱之星”。
对生命的礼遇
捐献者的生命以特殊的方式延续,人们对捐献者的高尚情操和无私爱心永远不能忘却。
纪念,是人们对生命的敬礼。每年的4月1日被确定为重庆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日,这一天,重庆市红十字会都要举行隆重的缅怀纪念活动。
对生者的关怀是对生命最好的礼遇。市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对困难捐献者家庭的人道救助,2015年救助困难捐献者家庭19个,救助资金达114万元;关爱有特殊需求的捐献者和家庭,每年为捐献者刘慧丽父母寄送“爱心麻花”,资助捐献者冉隆海儿子上大学,发动志愿者为捐献者家庭收割水稻;积极协调帮助捐献者家庭解决医疗救助、司法援助。
2015年6月10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十三五”规划专项研讨会在重庆成功召开;7月10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一行到重庆视察红十字会工作。市红十字会的工作得到了中国红十字会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1980年-2015年12月
重庆登记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14415人
实施遗体、角膜捐献2792例
1910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2012年8月-2015年12月
重庆登记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1166人
器官捐献68例
挽救159个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