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教育 “三轮”驱动驶上快车道
核心提示:彭水县教委以创建“民族教育示范县”为方向,通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城乡教师结构,引领学校特色发展”三轮驱动为着力点,助推彭水教育驶上发展快车道。
建校扩容
打造学生成长的摇篮
占地280亩,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漂亮的学生宿舍,标准化塑胶操场,所有设施设备完全按重庆市示范中学的标准配备……这是彭水一中。
彭水是典型的穷县办大教育,2011年以来,彭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就达39.77亿元,在教育投入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一所所学校旧貌换新颜,美丽校园遍布城乡。
彭水一中、职教中心相继建成,彭水中学扩建,在校高中生由六年前的6千人发展到现在的1.5万人,困扰了彭水高中教育多年的瓶颈就此打破。实验中学、汉葭中学、思源实验学校等学校的建成招生,有效缓解了初中学校大班额现象。该县以新城建设为契机,推进生态核心区学校建设,民族中学新校区、彭水第一示范幼儿园、第四小学、长滩小学、彭水第二中学等9个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优质教育总量不断扩大。
该县全面实施“改薄计划”,建成35所寄宿制学校,全面消除学校D级危房。竣工校舍、厕所浴室及运动场5万平方米,建成“六大功能室”200间,建成“班班通”教室1000间,完成78所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短板。目前,全县学校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生均占地18.65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8.6万平方米,生均校舍7.29平方米。
交流引进 优化城乡教师结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做“生态教育”,首先要打造一支生态型的师资队伍。彭水教委以培训为抓手,启动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工程。自2011年以来,通过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学历提高和集中培训等方式培训教师6万余人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涌现出彭水一中陈晶、彭水中学彭健康、森林小学魏天翎、彭水一小陶先梅、民族中学赵昌凤、彭水三小刘娅等一大批教学能手。
为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县教委开展支教、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每年开展“百名教师支教村小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到村校进行为期1—2年支教活动,以“定人、定岗、定量”为原则,保证“一校一名师”,通过示范课、观摩课、开展教研活动和专题讲座等方式,传授教学方法和前沿教学理论,为当地教师带去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帮助当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彭水教委创新人才引进、优化师资结构。近年来,全县新招录教师达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50余人。全县教师由2008年5598人增加到2015年6690人,教师平均年龄从41岁下降到35岁,高中、初中、小学教师比例、教师年龄结构都得到优化。
创新特色 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在建设重庆“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民族教育特色先行县”总目标引领下,彭水教委在对全县学校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生态教育”品牌建设战略目标。
经过几年努力,“生态教育”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彭水一中导航教育、彭水一小根基教育、彭水三小美的教育、森林小学绿色教育、龙射中心校桑梓教育、平安小学民族艺术教育被命名为特色学校;彭水中学的科技活动、民族中学的民族艺体、靛水小学的篮球、和平小学的诗教文化、鞍子小学山歌、高谷中心校葫芦丝、诸佛中心校盘歌成为学校特色项目。县教委把“开发乡土美术资源,享受校本艺术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理念,尝试将乡土资源融入学校美术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以三义中心校根雕、桑柘中学藤草编织、清平小学篆刻、郁山中心校雕刻、彭水二小版画、鹿鸣中心校粘贴画、大垭中心校烙画、黄家中学盆景设计等为特色项目的学校20余所。
2015年,彭水率先提出末端校园足球理念,7所学校被命名为重庆市首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全国校园足球示范校,成功举办首届村小男子足球赛,教育部网、中央电视台等全国11家媒体进行了全面报道,村小5人制足球模式试点在全国作经验交流。
2016年,桑柘中学学生藤草编作品将代表重庆市参加教育部艺术展演。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2015年,全县中考在2014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上市联招线1311人,初中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达到93%。全县普通高考上线4632人,上线率达96.32%。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在全县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彭水教育已呈现出高品质的城乡同频共振,一派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