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乌江明珠”更璀璨
彭水县市政园林局加大城市管理打造魅力“山水苗乡”
核心提示:“三山夹两槽,两江隔三地。”深居峡谷地带的彭水县城,让18万人容纳在不足6.6平方公里的山地峡谷。关山围城,狭小的生存环境、膨胀的入住人群,决定了彭水建城难,管城更难。
近年来,彭水县在加大市政设施建设步伐的同时,还在老城区整治、城市绿化、灯饰景观、市容秩序等方面狠下工夫,使彭水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使这颗乌江之滨的璀璨“明珠”,正朝着宜居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发展。
一叶知秋
龙须沟”蝶变“后花园”
近日,家住彭水中学学苑小区的李老师家背后那条600多米长的“龙须沟”终于变成了大花园。“以前‘天晴灰尘锁咽喉,落雨污水满地流’的现象彻底改观。”李老师近日说起这事感到很愉快。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彭水县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并安排相关职能部门排查全城类似情况,制定方案,发起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彭水县市政管理并不是“见子打子”,而是全域谋划、统筹规划。这不:市政行业规划大纲、生活污水规划、垃圾收运规划、停车规划、《城区排污口整治工程设计方案》等一系列市政规划方案,让市政管理发力有方向。
彭水县市政园林管理局重拳整治市容市貌。严格规定南门农贸市场、小转盘、豆芽湾、老车站、浅水湾等五大节点的蔬菜瓜果批发时间,规范摊贩入市经营;重点清理快速通道、沙沱、烟厂、汉关路、城北隧道等五大进出口的乱堆乱放、线网杂乱现象;制定《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设置规划》,规范户外广告及店招店牌规格及色调;落实环卫“定人员、定岗位、定路段、定责任”的要求,努力实现“清扫保洁到位到边,生活垃圾清运及时,设施冲洗常见本色”;强化园林绿化管护,完成缺株少苗补植,实施鲜花上街工程。
如今的彭水,“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带、面上绿化成园。”依托县城周边的摩围山、插旗山、睡美人山,城市空间已构成壮观的绿色天际线。山、水、城交融荟萃,使山水苗乡更显妩媚。
彭水,正向宜居、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挺进!
见微知著
“小山城”夜景预见大发展
夜幕降临,彭水两江四岸华灯溢彩。如果说“乌江明珠”的白天风度翩翩,那么到了华灯齐放的夜晚则是流光溢彩。
“打造灯饰工程,彭水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彭水自治县城市景观亮化灯饰工程设计方案》,该县统筹布局城区亮化设施建设。目前,建成县城楼宇景观113栋,安装路灯1万余盏、滨江河堤景观灯460盏。以桥梁、河堤为线,楼宇外廓灯饰为点,并将以城边宏大的山体形态灯景为面,达到点、线、面结合,从而连缀成片。诚如一位诗人笔下的由衷赞颂:“乌江浩浩架长虹,熠熠华灯耀碧空。彩练珍珠江面洒,琼楼倒映水晶宫。”
几年前那个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的两江四岸12.3公里河岸滩涂,已变成交相辉映的滨江景观,“小山城”夜景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不仅如此。近年来,彭水县市政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多项民生工程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新城建设已迈入新征程,蚩尤九黎城开游迎客,下塘快速通道和摩围山隧道贯通新老城区……
一曲《娇阿依》,唱响了彭水迈向生态旅游城市的步伐。
守正待时
蝶变源自城市管理创新
“要清醒地认识到,彭水毕竟是一个欠发达的小城,在民生和市容上,彭水的选择是在维护民生的基础之上让城市更美好。”改变的源动力,来自于彭水县委、县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创新举措。
为改变城市面貌,确保城市管理工作高效运行,明确部门、镇街管理的职责与职权,该县将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到镇街,拓展到社区,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新的城市管理模式,为彭水城市良性发展注入了活力。
“我们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生态保护发展的要求,在城市建设管理上,一是因地制宜做好山、水两篇文章,二是保护特有的民族文化,努力打造魅力山水苗乡。”在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县长刘峰眼中,城市管理就是让城市环境干净整洁,让居民宜居幸福,让游客舒适愉快。
江水如缎、山川似画。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启动,让彭水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叶知秋,见微知著,守正待时。如今的彭水,如同潜伏已久的大鹏,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扶摇直上九万里。